谁能介绍一下国际政治学中的理想主义
一、理想主義學派
理想主義學派又稱烏托邦學派(Utopian) ,是最早出現的國際關係研究學派。在西方,此一學派起源於十八世紀的樂觀主義(optimism)、十九世紀的自由主義以及二十世紀的理想主義,而成為早期研究國際關係的重心,其最盛的時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此期間,這些研究國際關係者大多偏重於國際法與國際組織的研究。他們意圖以法律、制度和國際組織的力量,消迷國際紛爭與衝突,並建立國際機構以促進世界和平。理想主義學派相信人是性善的,而人類之所以有罪惡的戰爭行為,實為不良的環境與制度影響所造成。因此,唯有改造不良的制度,使國際秩序制度化,才能防止戰爭。
一般而言,理想主義的觀點並非近代的創意,西方的柏拉圖和東方的孔子都是理想主義者。不過就國際關係學門的發展而言,理想主義學派的觀點和一些政策則是近代的創舉。他們的基本主張包括:民族自決、反對國家主權無限制說、放棄全力平衡的觀念、結束祕密外交、各國應放棄戰爭政策、權責關係和道德標準是建立國際法和國際組織的基礎、建立超國家組織以解決爭端、以法律制裁戰爭者、甚至完全解除軍備。這派的代表人物有早期的康德和美國前總統威爾遜 (Woodrow Wilson)等人。由於他們的努力,終於促成了國際聯盟的成立、集體安全制度的建立以及國際秩序的制度化等。
二、現實主義學派
現實主義學派是繼理想主義學派之後,最具有影響力的學派。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顯示理想主義學派所主張建立的國際聯盟並無力防止戰爭,於是一些學者遂開始對理想主義發生懷疑,他們討論出結果,轉而認為國家才是國際社會的主要行為者,國家必須追求最大的權力,以保障國家的利益。因此,國家安全、擴張、貿易、外交、宣傳、經濟和政治等問題與國際法、國際組織、條約等,均具有同樣的重要性。現實主義學派主張不應該沉緬於超現實的理想,而應該研究,以及解決當前和未來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現實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一九六0年代期間最興盛的學派。現實主義的觀點與理想主義者相反,他們認為人類不但生性頑劣,爭權奪利,無道義可言,而且本性難改,這種人性反應到國際政治上,遂使國際間因追求利益而引發衝突。因此,國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追求安全。國家維持現狀或是力求擴張,追求權力,以維護本身利益,乃是國家的基本安全政策。此學派研究之主要對象,不僅包括國家權力的本質,也包括實現權力政策之目的、程序、方法、以及影響政策之各種原因,其目的是在了解現實或現況,進而尋求解決現實問題之方法。
另外,所謂新現實主義者,其主張大致上與傳統的現實主義者相同。不過,新現實主義者對傳統現實主義者的批判大致上有:
(一)、新現實主義者認為不能用人性來解釋戰爭。
(二)、傳統現實主義者不能區別權力的資源和能力問題。
(三)、現實主義者認為傳統主義者不能很清楚的界定權力平衡的概念而使其理論自我矛盾。《註十一》
基本上,無論是傳統或新現實主義學派,他們對於國際衝突原因的描述和國家利益的追求的解釋有相當的幫助。也使研究者能從客觀的角度觀察國際現象,不過現實主義者卻忽略了國際合作的可能性。而使現實主義的觀點出現了缺陷。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莫根索、肯南、季辛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