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案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6-09-2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庄子》又名《南华真经》。其与《道德真经》(即<老子>),被尊为道家开山奠基之作。“庖丁解牛”讲的是性命双修中的“养性”原理。因此放到《养生主》的开篇,“性”在先秦与“生”通用,《养生主》按照道学内涵,即《养性主》。即“养性”的关键要点。

《庖丁解牛》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文本的研读,使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做到“踌躇满志”地为人处事。

2、 结合文本虚构出庖丁的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发掘本文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领会文本的深刻的含义,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时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教学过程:

一、 导语:我们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其中一次搬家就是因为孟子喜欢看邻居杀猪宰牛,孟母觉得没有前途,所以搬走了,古人重迁思安,那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的。可是庄子却能够把《庖丁解牛》作为他的代表作,让无数后人百看不厌,原因何在呢?

二、 “一段表演”

(一)总体来讲,就是标题中的“庖丁解牛”。

(二)具体来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这段表演的?(投影仪展示)

1. 动作描写:解、触、倚、履、p。 (画面美)

2. 声音描写 1)两个拟声词 砉、d。

2)两个比喻句 《桑林》之舞,《经首》之会。 (节奏美)

3. 如果让你来写杀牛的场面,你会如何写?

学生:牛惨叫,牛流血,牛那双浑浊的眼睛……

教师:但是在庄子的笔下,庖丁解牛却只看到他和谐的动作,只听到他悦耳的刀声,丝毫不见血腥,牛是死得毫无痛苦,看的人得到的诗一种艺术的美感、快感。

4 . 请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庖丁解牛的这段表演。

出神入化(投影仪展示)

5. 齐读第一段,体会这种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

三、“三个阶段” 庖丁解牛经历了那三个过程才获得高超技艺?(投影仪展示)

(一)齐读第三段。

(二)学生自由翻译,提出疑难问题,共同探讨释疑。

(三)找出三个过程:(投影仪展示)

始解牛时:所见全牛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

方今之时:游刃有余

(四)写这三个过程的目的是什么?

庖丁之所以技艺逐渐成熟的原因是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是“悟道”的过程:

不懂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投影仪展示)

(五)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切中肯綮。

四、重点探究第三段说理部分。

本文体裁是寓言,故事本身倒是次要的,它背后反应的道理才是主要的,这也是寓言让人百读不厌的原因。

(一) 齐读第三段。

(二) 试将寓言中的概念与现实生活一一对应。(投影仪展示)

1.庖丁――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2.牛――人生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3.刀――人的身心。

4.刀刃――人强健的身体、富有才华与智慧的心灵。

5.更刀――人的身心受到伤害。

6. 硎――锻炼与学习(包括从书本中学习和从实践中学习)。

7. 天理、固然――问题本身的特点与规律。

8.有间――问题的解决途径与路子。

9.技经肯綮、大l、族――问题的棘手之处,解决问题的障碍。

10.善刀而藏之――呵护保全自己的身体与心灵。

(三)蔡志忠漫画《庄子》 引出养生之道

(四)养生之道: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应当认识并掌握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并顺应规律,反复实践,避开各种矛盾,谨慎做事,善于藏锋,从而成功解决各种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全自己的身心,游刃有余地养生。

希望本文庖丁解牛教案能帮到你。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