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范仲淹及代表作?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2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彬州(陕西彬县),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初二,两岁时,父范墉病故,母谢氏,贫无依靠,改嫁朱文翰(当时任平江府推官),仲淹遂改名朱说。四岁随继父北归长山县(现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年稍长,继父让其学习商贾技艺,皆不喜爱,唯愿读书。因随母改嫁倍受歧视,加之家境贫寒,范仲淹自幼形成自强不息的性格。1009年(大中祥符二年),范仲淹到长白山醴泉寺借读,刻苦自律,倍受磨难,每日"画粥断齑",笃学不辍。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得知身世后,前往河南应天府拜戚同文为师,继续苦学。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29岁,复范姓, 改名仲淹。后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战功显赫,又曾做过泰州,楚州、陈州、睦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邓州、青州等地方官。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之后。范氏原藉陕西州,后迁江苏吴县定居。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家境清寒,但志操高洁,力学不缀。据说他学习“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冰沃 面;食不给,至于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天道酬勤,苦学成才,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 1015年)举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辗转为官,至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 兼知延州。任职期间,他提出了一整套以防守为主的抵御了西夏的袭扰,博得了宋仁宗“若仲淹出援, 吾无忧矣”的赞赏。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迁参知政事,施行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幸、 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血、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改革措施,后终因受诽谤而罢执政。事虽未成,范仲淹庆历新政实开王安石熙宁新法之先河。六十四岁病逝,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因此人多称他为文正公。范仲淹死后,宋仁宗亲自为他书写了一块“褒贤之碑”,以示恩宠。

范仲淹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尽管作品不多,但凡读过他传颂千古之名作《岳阳楼记》的人,无不被巴陵胜状洞庭景色所陶醉,无不被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卓越政治家的崇高抱负和宽广胸怀所折服。他的诗词尤其是词在宋代文学史有一定的地位,意境宽广,风格沉雄,一扫唐末五代词的萎靡之气。

范仲淹不仅以政声文名著称,他的书法也被世人所重。范仲淹无意当一位书法家,但他的墨迹如他的《岳阳楼记》,字字珠玑,行行珍宝,广为后人所喜爱。这不仅是因为他人品清正,后人以人取书,而是他的书法确实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称范仲淹的书法“落笔痛快沉着,极近晋、宋(南朝刘宋)人书。苏才翁(舜元,宋代书法家)书与《乐毅论》同法。盖文正钩指回腕,皆优入古人法度。”又云“范文正公书《伯夷颂》极得前人笔意,盖正书易俗,而小楷难于清劲有精神”。 朱长文在《继书断》里也说,仲淹“晚年学《乐毅论》,是东晋“书圣”王羲之书写的小楷法书,被唐代大书家褚遂良评为“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前人评书,对书法家能继承“晋、宋人书”、“优入古人法度”,特别是脱胎二王、备极古韵,是最佳的褒美之词。黄庭坚等人说范仲淹书法源自《乐毅论》, 无论是对他书艺的首肯。当然,范仲淹的书法决不是《乐毅论》的简单再现,他书法中的外和内刚之态, 蕴涵的凛然之气,以及技法中的钩指回腕法,无不说明范氏书法中既有对传统的吮吸,也包含了新的艺术体验(尽管有的可能是无意的)。这在他传世的两件名迹即《与师鲁舍人书》、《道服赞》可以窥见一二。《与师鲁舍人书》是范仲淹写给他朋友,也是声震文坛的名士师鲁的行书信件墨迹。范氏与师鲁非泛泛之交,有文字缘。相传范仲淹的文字时经师鲁的审定:“范文正尝为人作墓铭,已封将发,忽曰: 不可不使师鲁见之。明日以示师鲁,师鲁曰:希文(范仲淹的字)名垂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今谓转运使为部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脱俗,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抚几曰: 刺以示子,不然吾几失之”。既然两人关系非一般,写信也就不必拘束紧张,可以一任指腕之自运了。

参考资料

http://www.qjlcn.net/12/5.htm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范仲淹,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卒于皇祐四年(1052 年)字希文,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自幼孤贫 勤学苦读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在徐州降生。他的父亲范墉,当时做宁武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范墉先娶陈氏,继娶谢氏.仲淹是他第三个儿子。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莱,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这样过了差不多三年,长白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 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他惊谔地发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县)。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敷千卷。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应天府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一次,真宗皇帝路过南京,大家都争相前趋观望,范仲淹却闭门不出,坐涌如旧。一位同学怪他怎肯错过观望皇上的良机,他却回答:“日后再见,也未必晚。”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终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 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象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 “白云无颡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于心还乐,琴遇懂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三礼》、《乐经》、《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他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来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 二月的汴京(今开封市),春花满目.进士们坐跨骏马,在鼓乐声中游街:“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他吟着这样的诗句,想到自己已经二十七岁。比起旁边的膝宗谅等人,年纪显得大了许多。 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毫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中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幼年时家境贫寒,在母亲的教育下,发奋读书并胸怀大志。

公元1015年考取进土。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曾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遇到排斥被贬放邓州任太守。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

范仲淹词风:别开生面的词作,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沉郁苍凉的风格,预示着新词风的形成

代表作:岳阳楼记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