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什么是小令?
散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产生于金、元,盛行于元、明。五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中学课本中就选了一些散曲作品,小令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套数如睢景臣的《哨遍高祖还乡》等。散曲不同于诗词,它的特点是什么呢?
散曲是金、元时代产生于我国北方,后来又向南方杭州等地发展开来的一种诗体,也叫“清曲”。这种诗体就其形式分类,主要有小令(也叫“叶儿”)和套数(也叫散套)两种。小令是单支的曲子,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而它与词的小令不同,词的小令也称短调,专指一首词字数在五十八字以内的;一首五十九字到九十字的词称为“中调”,九十字以上的称为“长调”,都不能称为“小令”。但曲中所谓“小令”,并不计字数的多少,只要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单调曲子都称“小令”,如长达百字的《百字折桂令》等也称为小令。套数是由若干支单调的曲子,按一定的联缀格式组织起来的。套数中的短套,有的只有两个曲子,如仙吕《赏花时》加一《尾声》,就可成为一首套数。长套则有用三十多个曲牌的,如刘时中的《端正好上高监司》。
小令是散曲的基本单位。一般单调小令,只用一个曲牌,就把要说的意思全部写出来了。小令须言简意赅,耐咀嚼,音律铿锵,无衬字,无重韵。如果作者表达的内容比较复杂,单调不够容纳,可以把一个曲调重复用几次,叫作“重头小令”。《雍熙乐府》中有《摘翠百咏小春秋》(卷19),就是用一百首《小桃红》咏崔莺莺和张君瑞的西厢故事。“重头小令”元人开始创作,但到明代才有这个名称。另外,还可以把两三个宫调相同而音律恰能衔接的曲调连结在一起来填写(最多只能填三调),称为“带过曲”。与重头小令不同,带过曲用的是不同的曲牌。带过曲的组合有一定的规律,不能随便搭配,元人使用过的有三十来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有中吕宫的〔醉高歌〕过〔红绣鞋〕,双调的〔雁儿落〕过〔得胜令〕,南吕宫的〔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等。这两种是小令的变体。
.散曲之一种。 元 人也称“叶儿”。体制短小,多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以别于套数大曲。但也有例外,如“带过曲”、“重头”等即为小令特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