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保安族服饰
一. 民族概况
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保安是由地名而来的自称,保安族原是13世纪后,随“西域亲军”东来的蒙古人,他们信仰伊斯兰教,先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长期与当地回、东乡、撒拉、藏、汉等民族交往、通婚而逐渐形成。过去人们因其信仰伊斯兰教、习俗与当地回族相近,而称其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据其民族内部的传说、语言特点和类似蒙古族的一些生活习俗,可以推断保安族是由元、明以来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地区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人,与周围生活的回、汉、藏、土等民族长期交往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保安族现有人口12200余人,他们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通晓汉语。
位于甘肃西南部的保安族地区,东南与临夏县接壤,西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毗邻,北与青海民和县隔河相望,东北部与永靖县以黄河为界,位于巍峨的积石山下,黄河上游之滨,水草肥美,宜农宜牧。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牧业和手工业。
二.特色文化
保安族婚礼十分有趣,婚礼选取在主麻日(即星期五)举行。婚礼当日由男方率亲朋数十人去迎娶新娘,其中要有两位年轻貌美的妇女参加,在女家进行祝福仪式时,阿訇要从窗口向院里撒出一盘红枣和核桃,由院内年轻人争抢,表示吉祥如意、早生贵子、夫妻和睦之意。然后由新娘村里的年轻人向新郎讨要“奴工木哈”,即羊羔肉,旨在向新郎说明:你娶走我们村的姑娘,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当女方送亲队送新娘离家时,让新娘从自己的房门到大门外倒退走出,退一步,撒一把油麦、豆、玉米、茯茶等合成的五色粮,以示将幸福留给父母。在新婚之夜,全村人聚集在院内唱“宴席曲”,有问有答,十分热闹。唱着唱着,欢乐的人们便跳起了感情奔放的舞蹈,并边舞边向大门退去,表示婚礼已接近尾声。新娘进门后,3日不吃婆家的饭,由娘家送来,以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是保安族的重大节日。开斋节,又称“尔德节”,“尔德”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回归和欢乐的节日。这一节日是保安族人民最欢乐、愉快的日子。人人穿上最新最美的服装,家家户户炸“油香”、“撒于”、“果果”等香甜美味的面食。男人们洗净全身,到清真寺集体礼拜。
此外,每当欢乐的日子,山野间便会响起奔放的“花儿”歌声。在西北地区,“花儿”这种民歌形式尽管为回族、汉族、撒拉族、东乡族、土族、保安族等民族共有,但保安“花儿”却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地方色彩。保安“花儿”高亢嘹亮,自由奔放,声调由低转高,带有颤音,悦耳动听;其歌词内容美好,比喻贴切,语言生动、很有吸引力。
很早就会冶铁的保安族,有着高超的制刀技艺,他们制作的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在当地各族群众中享有盛名,被称作“保安刀”。保安腰刀品种繁多,“十样锦”、“波日季”、“双刀”、“细螺”、“扁鞘”、“哈萨刀”、“蒙古刀”、“满把”等,制作精美绝伦,外形美观大方,刀刃锋利耐用。保安腰刀的刀面上刻着图案,加“七颗星”、“五朵梅”、“两条龙”、“一把手”等。保安腰刀锋利无比,吹发即断,削铁,刀口不缺,刀刃不卷。最引人注目的是腰刀把子,刀把均用什样锦镶嵌而成,图案协调华丽。银白色的刀鞘,包着三道枣红色的铜箍,分外璀璨夺目。刀鞘上端,有个小孔,挂有别致的紫铜环子。拔刀出鞘,刀锋闪闪发亮,寒光逼人。
三. 服饰聚焦
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而居,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并带有小装饰物。元朝后期,因受藏、土族的影响,保安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均穿长衫,戴礼帽。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服饰色彩比较鲜艳,脚穿绣花鞋,这期间的服饰兼有藏、土族服饰特点。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保安人迁徙到今甘肃积石山大河家地区后,与周围的回族、东乡族、汉族密切往来,其服饰又有了明显变化。平时,男的喜戴白色或青色的软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节庆时,一般头戴礼帽,身着黑条绒长袍,外扎彩色腰带、挂腰刀,足穿牛皮长筒靴。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黑绿色灯心绒大襟上衣,蓝色或黑色裤子,有的喜欢穿过膝的长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衬托的格外典雅俊俏。如今,保安人 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或军便服。女子穿右衽上衣、长裤、外套对襟或大襟坎肩。成年女子皆戴盖头或披大头巾,戴各种小首饰。
保安族男子平时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黑、白色圆顶小帽;喜庆节日喜欢穿翻领、大襟、镶边的黑色条绒长袍,腰束之高阁5尺长的彩色长带,头戴礼帽,足蹬牛皮长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领皮袄。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绿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花边;一般戴盖头,姑娘戴绿的,少妇戴黑的,老妇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长辫,戴彩色纱巾,节日戴红、绿色礼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为自豪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饰,同时还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礼品。其工艺精巧,外形美观,锋利耐用。
参考资料:||http://bbs.cn.yimg.com/user_img/200608/23/ba***********_1306082312359.jpg
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而居,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并带有小装饰物。元朝后期,因受藏、土族的影响,保安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均穿长衫,戴礼帽。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服饰色彩比较鲜艳,脚穿绣花鞋,这期间的服饰兼有藏、土族服饰特点。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保安人迁徙到今甘肃积石山大河家地区后,与周围的回族、东乡族、汉族密切往来,其服饰又有了明显变化。平时,男的喜戴白色或青色的软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节庆时,一般头戴礼帽,身着黑条绒长袍,外扎彩色腰带、挂腰刀,足穿牛皮长筒靴。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黑绿色灯心绒大襟上衣,蓝色或黑色裤子,有的喜欢穿过膝的长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衬托的格外典雅俊俏。如今,保安人 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或军便服。女子穿右衽上衣、长裤、外套对襟或大襟坎肩。成年女子皆戴盖头或披大头巾,戴各种小首饰。
保安族男子平时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黑、白色圆顶小帽;喜庆节日喜欢穿翻领、大襟、镶边的黑色条绒长袍,腰束之高阁5尺长的彩色长带,头戴礼帽,足蹬牛皮长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领皮袄。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绿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花边;一般戴盖头,姑娘戴绿的,少妇戴黑的,老妇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长辫,戴彩色纱巾,节日戴红、绿色礼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为自豪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饰,同时还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礼品。其工艺精巧,外形美观,锋利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