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介绍?
姓名: 康有为
字号: 字广夏,又字长素,号更生,别署西樵山人。
时代: 近现代
简介:
康有为(一八五八---一九二七),近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原名祖诒,字广厦,又字长素,号更生,别署西樵山人,清光绪进士。一八九八年领导“戊戍变法”,失败后流亡国外。善书,取法《石门铭》,参以《经石峪》、《金刚经》、《云峰山石刻》等。符铸评其书:“盖纯从朴拙取镜者,故能洗涤凡庸,独称风格,然肆而不蓄,矜而益张,不如其言之善也”。著有《广艺舟双楫》一书,论书提倡碑学,攻击帖学,有尊魏(碑)卑唐(帖)之说,对清末书风,颇具影响。另著有《新学伪经考》、《戊戍奏稿》、《大同书》等。
康有为简介
姓名:康有为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58~1927
籍贯:湖南善化(今长沙)人
民族:汉
康有为,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初年学习传统儒学。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使他对旧学发生怀疑。1879年,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当时的改良思潮,开始糅合古今中西之学,改良政治。1888年10月,鉴于中法战争后形势险恶,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1890~1893年,在广州、桂林聚徒讲学,著有《长兴学记》、《桂学答问》。
他把“三世”说推演为“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1891年,刊印《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非孔子之经”,打击封建顽固派的“恪守祖训”,为扫除变法维新的障碍准备理论条件。继又编纂《孔子改制考》,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他于5月2日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余人发动公车上书,极陈时局忧危,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并在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初步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变法纲领。会试榜发,康得中进士,授工部主事。5月29日,在《上清帝第三书》中,再次阐述变法的理由和步骤,提出富国、养民、养士、练兵的自强雪耻之策。接着,又上“第四书”,正式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8月17日,创《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11月中旬(一说为八月),与帝党开明官僚文廷式、陈炽等创立强学会,改《万国公报》为《中外纪闻》。随后赴上海设强学会,创《强学报》,推动各地设立学会、报馆、鼓吹变法维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又赶赴北京,上书光绪帝,提出不变法即将亡国的严重警告。1898年1月24日,光绪帝命王、大臣传康有为问话,康批驳了荣禄“祖宗之法不可变”和李鸿章维持现状的思想,力陈变法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4月,他于北京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光绪帝于6月11日下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康有为深得倚重。在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迭上奏折,起草诏令,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与谭嗣同等全力策划新政,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模式改变中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康通缉。康有为逃亡海外。1899年创设保皇会,以保救光绪帝,排除慈禧太后、荣禄、刚毅等顽固势力为宗旨,成为保皇派首领。次年,义和团运动发生,他主张“助外人攻团匪以救上”,策动唐才常等人主持的自立军“勤王”,虽言定在海外筹办经费,却迟迟不寄。
1901~1903年间,他在印度撰《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诸书,阐述“循序渐进”、“不能躐等”的改制说,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7年,改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后正式定为帝国宪政会),成为推动清政府实施宪政的政治团体。辛亥革命成功后,康鼓吹“虚君共和”。1913年返国,在上海主编《不忍》杂志,发表反对共和、保存国粹的言论,并任孔教会会长。1917年和张勋策划溥仪复辟,迅告失败。晚年在上海办天游学院,讲授国学。康生平著作甚丰,达139种。台湾蒋贵麟辑成《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万木草堂遗稿》、《万木草堂遗稿外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