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外语学校?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人从事翻译工作,但正式设立外语学校却晚至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设的同文馆。它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化的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1842年至1860年《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签定时,中国连一个精通外语的人才都找不到,任凭外国侵略者随意欺蒙。1861年恭亲王奕欣等上奏清廷,请求在北京设立一所外语学校,于是1862年8月在北京开设了同文馆,并聘有外籍教师,有英国人包尔腾、法国人司默灵、美国人丁韪良、傅兰雅、俄国人柏林等。
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东文馆。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八年。第一年学习读法、书法、拼法;第二年学习读法、文法、会话和翻译句子;第三年学习世界史地,练习翻译电报;第四年学习算术、代数,练习翻译公文;第五年除继续练习翻译外,学习物理、几何、三角;第六年学习机械、微积分、航海测算;第七年学习译书、化学、测算和万国公法;第八年除译书外,还学天文地理。考试制度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优者受奖,劣者降革。学校还有当时相当可观的印刷所、图书室;实验室、天文台和博物馆。开始学生人数仅10人,然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时己达125人。
同文馆教学中注重学用结合。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经常翻译报纸和书刊。学生和老师共同翻译的万国公法、自然哲学、化学初步、外文指南、政治经济学、俄国史、世界史纲、高等化学、数学、物理学、生理学等在当时影响很大,是中国近代最早翻译的一批西方政治、科技图书。同文馆还用一切机会派学生出国实习,派学生随往国外所设使馆。这样反复学习实践,使大批学生成才。
参考资料:《文史知识》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人从事翻译工作,但正式设立外语学校却晚至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设的同文馆。它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化的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1842年至1860年《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签定时,中国连一个精通外语的人才都找不到,任凭外国侵略者随意欺蒙。1861年恭亲王奕欣等上奏清廷,请求在北京设立一所外语学校,于是1862年8月在北京开设了同文馆,并聘有外籍教师,有英国人包尔腾、法国人司默灵、美国人丁韪良、傅兰雅、俄国人柏林等。
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东文馆。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八年。第一年学习读法、书法、拼法;第二年学习读法、文法、会话和翻译句子;第三年学习世界史地,练习翻译电报;第四年学习算术、代数,练习翻译公文;第五年除继续练习翻译外,学习物理、几何、三角;第六年学习机械、微积分、航海测算;第七年学习译书、化学、测算和万国公法;第八年除译书外,还学天文地理。考试制度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优者受奖,劣者降革。学校还有当时相当可观的印刷所、图书室;实验室、天文台和博物馆。开始学生人数仅10人,然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时己达125人。
同文馆教学中注重学用结合。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经常翻译报纸和书刊。学生和老师共同翻译的万国公法、自然哲学、化学初步、外文指南、政治经济学、俄国史、世界史纲、高等化学、数学、物理学、生理学等在当时影响很大,是中国近代最早翻译的一批西方政治、科技图书。同文馆还用一切机会派学生出国实习,派学生随往国外所设使馆。这样反复学习实践,使大批学生成才。
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