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出处、含义?
上梁不正下梁歪出处:晋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
《笑笑生金瓶梅第二十六回》:“正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你既要干这营生,誓做了泥鳅怕污了眼睛,不如一狠二狠,把奴才结果了,你就搂著他老婆也放心。”
元杂剧《陈州粜米》之故事:“陈州之地连年灾荒,五谷不收。朝廷遣刘衙内之子刘得中与其婿杨金吾往赈灾。二人竟不顾灾民疾苦,贪赃枉法。不仅抬高粮价,犹在米中搀入土糠。且以小斗粜米,大秤收银,侵吞赈款,营私舞弊,中饱私囊。灾民为之怨愤,责之为‘上梁不正’,损人利己。”
“上梁不正下梁歪”。原指在上之屋梁不正,则在下之屋梁必歪。后喻位居上位者品行不端,则其下属必群起效尤,常用此语。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讲的是上行下效的效果。“上梁”指的是上层、是头脑、是领导;“下梁”指的是下层、是基础、是群众。论廉政勤政,人们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云,“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战争年代,一支军队,尽管是兵强马壮,设备精良,但一旦群龙无首,则会一溃千里。这么看来,“上梁不正下梁歪”是很有道理的。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动态博弈.
举个例子解释一下:中国的事真不好说,中央有政策,地方政府有对策,有钱,有权的人可以在政策与对策之间想计策.老百姓对政策与对策都无计策,只有坐等政府来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应该放到新的视角中来分析,特别是应该放到利益关系的框架中进行分析.以往,我国更多地强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在三令五申的前提下,这一问题仍旧难以得到解决.
有人行贿,抱了一匹绫子,送给县官。这匹绫子质料好,水色好。县官细细地看,轻轻地摩,很高兴。他拿去请一个有名的裁缝做件袍子,怕裁缝落布,躲在后面窗子里看。果然裁缝剪下五尺长一大块,偷偷揣进了怀里。县官气得咣当一下撞开门,进了屋。
县官说:“五尺绫罗怀中揣,”
裁缝对:“哪个当官不发财。”
县官说:“读书十年寒窗苦,”
裁缝对:“学艺三年泪满腮。”
县官说:“当官收礼非大节,”
裁缝说:“做衣落布本应该。”
县官怒:“太岁头上敢动土,”
裁缝笑:“上梁不正下梁歪!”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读解】
对于这个问题,孔子曾三番五次地论说:
“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该怎么做;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子路》)
“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从政治国有什么困难呢?如果自身行为不端正,又怎么能够去端正别人呢?”(《子路》)
孟子也说:
“自己不正直是不可能使别人正直的。”(《孟子滕文公下》)
一句话归总,就是——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来。
儒学的政治学强调领导人的表率作用,这与我们今天所推行的廉政建设思想是一致的。
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对应“上有政策”来的,原话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意思就是:你要求怎么干,我偏不按你要求的干,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应该是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