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牛黄!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医常用清热熄风药。别名犀黄、西黄。牛黄是牛科动物黄牛的胆囊、胆管或肝管结石。又称为天然牛黄。主产于中国内蒙古、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地。现以牛胆汁或猪胆汁为原料,经化学合成而得到的牛黄代用品称为人工牛黄。牛黄多研末冲服或入丸散用。牛黄味苦、甘,性凉。归心、肝经。功能清热解毒,熄风止痉,豁痰开窍。主要适用于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惊痫抽搐,中风痰闭,咽喉肿痛腐烂,口舌生疮,各种热毒痈疮等证。现代药理实验证明,牛黄具有镇静、强心、抗惊厥等作用。

http://www.91chao.com/info/N/images/3606-t04.jpg

牛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在我国药用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之功能。现代药理研究对中枢神经抑制药有协同作用,以及有利胆和保肝等作用。由于来源少,价值珍贵,常有伪品混入。为了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简述如下:

商品情况:牛黄按产区分类包括进口牛黄与国产牛黄;按来源分类包括天然牛黄与人工牛黄。进口牛黄有澳洲黄主产于澳洲,有印度黄主产于印度,有金山黄主产于加拿大等地,国产牛黄有西牛黄,主产我国西北;东牛黄主产于东北,京牛黄主产于北京、天津。上述品种均为天然牛黄(牛胆囊结石)、管黄(牛胆管内结石)、吃胆牛黄(牛黄在胆内过久、渗入胆汁所成)之分。人工牛黄包括人工培殖天然牛黄和人工合成牛黄。人工培殖牛黄是为健康牛胆囊进行人工置入异物,使牛生病形成牛黄,人工合成牛黄是将牛胆汁或猪胆汁经人工提取制造而成。

性状鉴别:1)胆黄(蛋黄):完整者成卵形,方圆形或钝三角形。直径0.5~3cm。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黄褐色、深浅不一,较细腻而稍具光泽。有的外部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表面有裂纹,亦有呈麻面而不光滑的,体轻质松脆,易破碎。用铁签或镊子从中稍用力劈开,即可看到自然的岔口(断面),色深浅不一,显光泽,可见紧密细腻的同心层纹。气清香,味微苦而后甜。有明显的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可慢慢溶化,唾液染成黄色,以少许粉末和以清水,涂于指甲上能染成黄色而经久不退。习称“挂甲”。2)管黄:呈管状或破碎的小片,表面不平或有横纹,长约3cm,直径0.5~1.5cm,表面红棕色绿褐色或棕褐色,不光滑,有小突起或裂纹,断面外周隐约可见同心层纹。内心多中空,色较深,香气淡。3)吃胆牛黄:干后裂为碎块或片块。质地坚硬。断面似胶状。呈黑色或墨绿色。同心层纹隐约可见或不明显,无清香气,味苦。4)人工培殖天然牛黄:呈疏松薄片或粉末状,表面橙黄色,细腻而稍有光泽。质松脆薄片状者手捻易成粉末。味微苦而后甘,入口有清凉感,嚼之略粘牙,可慢慢溶化,亦能挂甲。5)人工牛黄:为土黄色疏松的粉末,气微清香而略腥,味微甜而苦,入口无清凉感,亦能“挂甲”。

显微鉴别:取样品粉末少许,以50%甘油酒精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1)天然牛黄可见众多由多数小颗粒集成的不规则团块,黄棕色或棕红色;直径几微米至百微米左右,团块不透明。半透明或边缘微透明,遇水合氯醛液色素迅速溶解,并显鲜明金黄色,久置后成绿色。2)人工培殖天然牛黄,可见许多大小不等的团块呈絮状或不规则形,直径几微米至三百微米黄色或橙黄色,团块透明或不透明,有的团块边缘起层状,色较浅而透明。3)人工牛黄可见大量的淀粉粒,单粒、少有复粒。呈圆形、类圆形,直径1.5~5微米,脐点裂缝状、三叉状点状,层纹不明显。还可见多数红棕色的胆汁凝结物和不规则的多面晶块、透明,棱角明显。4)伪品鉴别:用黄连、大黄、姜黄等药材粉末加动物胆汁仿造而成的伪品牛黄,其外形似真品,但管黄多为实心,表面土黄色,质坚实不细腻,断面层纹不自然,不能层层制商或无层纹,无清香气,不“挂甲”,镜检时可见植物性粉末特征,亦有用骆驼黄、熊的胆结石冒充牛黄出售,但均无天然牛黄的性状和显微特征,故可区别

参考资料:||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