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回族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1-2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云南省有回族人口55.9万余人。分布广泛,各市县都有回族居住。主要聚居在滇南的个旧、开远、蒙自;滇西的巍山、大理、永平以及滇东的昭通、大关等县(市)。主要聚居在交通沿线的城镇和附近村寨,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回族源于唐宋时期的西北“回纥”、“回鹘”、“大食”诸郡。元世祖忽必烈攻灭大理国后,任命回回人赛典赤为行省长官,以后才大量迁入。由于长期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衣着打扮与当地民族基本一致,如迪庆的回族,酷似藏胞;西双版纳的回族妇女,穿窄袖紧身上衣,下着统裙,犹如傣家女;白族地区的回族着白装;汉族地区的回族着汉装。遇有红白喜事或节日,男子喜戴小白帽,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

回民通用汉语,也学阿文,多信奉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期林”。

云南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古尔邦)、圣祭,所有节日都与信奉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回族为什么禁食猪肉

回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是一个注重卫生、讲究卫生并有一定饮食禁忌的宗教,最主要的禁忌源于《古兰经》的规定,即:死动物(包括因打、摔、触、勒、电等原因而自死的动物)、流出的血、猪肉和非诵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以及酒。伊斯兰教之所以禁止信徒吃用这些东西,是出于“重视人的性灵纯洁和身体安全”。动物不宰自死或因疾病,或为衰老,或为中毒;血液乃输送身体需要的各种养分的渠道,往往存在有害物质;猪形态丑陋,不择饮食,性情懒惰。此三类列为不洁,故不可吃。至于禁食“非诵安拉之名屠宰的”动物,是因当时多神教徒宰杀牲畜时,必诵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名字,伊斯兰教为了从思想上消除一切形式的多神崇拜,遂禁止食用诵偶像之名而宰的牲畜,要求信徒宰牲时应诵安拉(真主)的名字,以示区别。至于酒,在伊斯兰教初期仅限制用量,以不醉为限,后因有人酒醉出现贻误正事、影响团结的行为,遂宣布为禁物,不可饮。

伊斯兰教对饮食的禁忌是每个穆斯林必遵的教规。年深日久,代代相遵,教规的内容逐渐变成信仰该教的各民族成员的饮食习惯。对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来说,这又成为该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世界上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个人和民族都禁食猪肉。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塔塔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和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都遵守这一习惯。因而,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个别成员虽然放弃了宗教信仰,但仍然很难改变他们从祖辈上继承下来的这一生活规范。现在伊斯兰教的饮食规范已成为全世界10亿多穆斯林们的共同生活习惯,具有民族性和国际性。穆斯林所用的“清真食品”的特点就在于无猪肉、猪油、自死动物肉以及不含酒精或其它致醉致毒物。

参考资料:http://www.lijiangdiy.com/minzu/hzjj.htm

回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860余萬,是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也是除漢族外,分佈最廣泛的民族。全國絕大多數的縣、市都有分佈,但主要還是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及甘肅、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東、雲南等省區。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回族發端于唐宋之際,發展形成於元明時期。唐宋時期的“蕃客”、元代的“回回人”等是其族源的主要部分。伊斯蘭教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紐帶作用。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對其歷史、文化和日常生活都有重要的影響。

漢語為回族的共同語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也保留有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辭彙。在邊疆民族地區,回族人民還經常使用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有的兼營畜牧業、手工業。回族還擅長經營商業貿易和飲食業。

元明以來,回族人民在文化、科學技術方面成就顯著,對祖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紮馬魯丁、薩都剌、高克恭、丁鶴年、鄭和、李贄、海瑞等都是傑出的人物。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她是一個普通而又特殊的成員。因為同其他民族一樣,她也是中國大地上哺育成長的固有民族,在此之前,世界上沒有這樣一個民族共同體。但又與其他民族不同,她既不是由中國古代的某個或幾個氏族、部落發展而形成的,也不是外來“回回人”的綜合體。而是由來自域外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吸收和融合了國內外多種民族成份,逐漸聚合而成的。在種族、民族成份的構成上是中外土著和非土著的多元結合。

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回族發端于唐宋之際,發展形成於元明時期。唐宋時期的“蕃客”、元代的“回回人”,以及明代入附中原的中亞地區各族人民等東來的穆斯林是其族源的主要部分。其族稱亦由元代的“回回”沿襲而來。除此而外,在回族形成的過程中,還吸收和融合了漢、維吾爾、蒙古、藏等多種民族成份。

另外,回族中還吸收有宋代遷居中國的猶太人和15世紀初遷居山東德州的菲律賓人的成份。元代,猶太人被稱為“術忽回回”。由於他們信仰猶太教,不食豬肉、行割禮和每日禮拜等宗教習俗與回族有相似之處,加上參加宗教活動時所纏頭巾為青藍色,因而明清時期也被稱為“藍帽回回”或“青回回”。這樣,由於自我認同或與回族通婚等原因,不少人便作為新鮮血液,逐漸融入回族的族體之中。

回族的來源十分特殊,形成過程漫長而複雜。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伊斯蘭教起了非常重要的紐帶作用。可以說,沒有伊斯蘭教及其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就不可能產生今天的回族。

由於宗教原因而導致民族的形成,這在我國56個民族中確實是比較少見的。即便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情況也截然不同。新疆地區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是先有民族而後改奉伊斯蘭教。如果沒有伊斯蘭教的傳播,或者雖傳播而沒被維、哈等民族所接受,她們仍然是客觀存在的民族實體。而回族則不然,她是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由於伊斯蘭教的凝合作用才逐漸形成民族的。

參考資料:

中國科普博覽 http://www.kepu.com.cn/gb/civilization/nation/feeling/fee1901.html

参考资料:香港知識+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