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鱼石是怎么回事?
“界魚石”是怎麼回事呢?科學的解釋是:這是由于撫仙湖和星云湖的生態條件不同造成的。“界魚石”位于龍街鄉政府駐地以南3.3公里,海門橋東約300米,溝通星云、撫仙兩湖的隔河(港河)上游。兩岸雙峰極天,一水流月,河畔巨石聳立,鎊刻“界魚石”三字及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江川縣令李密題書“石怪鱗驚”,鐵岭竺兆鵬題書“魚各有性”。據縣志載:“石前水光沉綠,游魚聚集,夏秋之際,星云碌魚至石而返,撫仙抵石而回,彼此知禁,不越界石……”前人題聯云:“兩海相交魚不往,孤山獨座虎難行”。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界魚石”右側建觀音寺于懸岩下,后又于閣前建前殿三間,可憑欄觀魚。觀音閣右榴下立有邑人周恆兆撰述《界魚記》石碑,記述著此地的龍王與洞庭君是姻親,故事內容與《柳毅傳書》的傳說相似。前殿右側有溶洞,俗稱龍洞。洞口直徑0.7米,深邃莫測,據傳,進入洞內深處就是“鮫宮”,有幸者可見龍鱗閃閃發光,並說龍洞與洞庭相通。距龍洞前0.85米立有明代云南巡撫姜思睿題詠“界魚石”七律碑一塊,詩云:“星云日向撫仙流,獨見魚蝦不共游。豈是長江限天塹,居然尺水割鴻溝。燎原已撲殃池焰,解網應消在治憂。分付鮫人傳鯉信,河清從此得相投”。碑高1.95米,寬0.89米,楷體書寫,每字大為9厘米,筆鋒秀俊飄逸,全碑完好無損。“界魚石”所在隔河兩岸,山清水秀,風光睛旎,綠蔭垂釣,怡然自得,若當月白風清,泛舟星云、撫仙,烹鮮淺酌,大有遺世獨立之慨。國外友人到此游覽,亦多贊譽。明代詩人楊升庵游星云、撫仙兩湖有詩云:“只少樓台相掩映,天然畫圖勝西湖”。自辟為“海門公園”以來,每至節日盛夏,游人不絕。特別是自1986年11月經上級批准對珠江水系隔河复航工程全長2132米的河道,進行了疏挖河道,改變就直。1987年底主體工程竣工。河上架設橋梁四座,河頭興建海門樓,河尾建造望瀛閣,中段修建船閘,水位落差1.2米,並建有管理所和賓館,舟船暢行兩湖。公園正在擴建和栽培花木。如今整條河流上其開發和建設,巳按省統一規劃進行,並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