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苏轼的诗《题西林壁》?
<<ti xi lin bi>>
Son Su SHI
heng kan chen lin ce chen feng,
yaun jing gao di ge bu tong.
bu shi lu shan zheng mian mu,
zhi yaun shen zai ci shan zhong.
参考资料:yi nian ji yu wen shu
苏轼《题西林壁》赏析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论诗,常说唐诗重情趣,宋诗中理趣。这是否确评姑且慢提,而苏轼的一些绝句,确实是面上写景,骨子里是谈哲理的,《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诗作。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四月,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第一次游庐山,“山谷奇秀,平日所未见,殆应接不暇,”写下了一组诗,《题西林壁》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绘“奇秀”的山景,也没有抒写“平日所未见”“应接不暇”的欣喜。一开头,就以简淡的笔墨,写任何人看山都会有的浅近不过的感受;从和山走向垂直的角度去看,它是岭,从和山的走向相同的角度去看,它又是挺拔的峰峦,远看则低,近看则高;不同的观察点,山就有不同的形象。接着,诗人就此展开议论: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很难得出结论,因为你在山中观察,都只能从一个角度或者限在具体的角度里是无法认识“庐山真面目”的。这些浅近不过的观山感受,给人的联想却是无限的:由于人们看各自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多少带有片面性;要对客观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超越个人的狭小范围,摆脱一己之见。“只缘身在此山中”就说的这道理。
诗人是从看山悟出这理的,又把这理通过看山的感受告诉人们,情景和哲理融成了一体;两者构成比喻,耐人寻味,诗意隽永,就成了这首绝句的显著艺术特色。诗歌的语言朴素,不事雕琢,谁都能看懂。但就在这浅近的意象背后,蕴含着余味无穷的诗意,不同的人,不同的阅历,都可以得到深浅不同的启迪,有自己独到的感受,浅者不觉其深,深者不觉其浅,言近而意远,是诗作的第二个特色。
苏轼看庐山而有这样的感受,与他的思想和经理是分不开的。这一年,他已49岁,政治上受到沉重的打击,“乌台诗案”还差一点让他送了命。一系列的挫折,是他对政治乃至整个生活产生困惑。另一方面,佛家和道家的处世态度是他遇事达观、超脱,不管打击多么沉重,他的精神始终没有垮掉。“只缘身在此山中”,既是困惑和烦恼的根源,又是摆脱的途径。我们不能说始终就有这个意思,但不能说没有这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