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简介
郑恩波 郑秋蕾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1763),名沾,字梦阮,出身贵族世家,经历了一个封建富豪家庭盛极而衰的过程。少年时代的豪华生活,使他熟悉了贵族大家庭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人情和世态。晚年的贫困潦倒,使他能够更清醒地、深刻地观察生活,看清剥削阶级的腐朽和罪恶。有了这样一个认识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础,再加上他的进步的思想意识,良好的艺术修养,认真的创作态度,正确的创作方法,才使他有可能创作出《红楼梦》这部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高峰的杰作。全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大家都认为是高鹗续写。高鹗的续书虽然在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上与前80回有差异,但基本上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并使全书的故事完整无缺,得以在广大读者中间广泛流传。
《红楼梦》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从繁荣走向衰败的故事。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作者的高明在于,他没有表面地、简单地表现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从人物思想性格的深处,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去挖掘这一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充分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残酷虚伪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作品的主题也没有局限在个人爱情悲剧本身,而是围绕着中心事件,展开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描绘了一幅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已是千疮百孔,摇摇俗坠。深刻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伦理关系,悲愤满腔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大胆锐敏地预示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在中国,《红楼梦》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鸳鸯、晴雯、贾政、贾赦、贾珍、贾琏等一大批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他生活在腐朽、虚伪的封建大家庭里,由对它的怀疑、憎恨发展到弃家出走,与封建统治阶级彻底决裂。他反对封建主义生活道路,对贵族生活的厌倦冷漠,是他反封建叛逆性格的最高表现。贾宝玉性格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轻蔑、憎恨封建的世俗男子,同情、热爱受封建主义压迫与蹂躏的女子,表现出明显的民主思想。贾宝玉性格的反封建主义意义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上。宝黛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个社会悲剧。
红楼梦》
作者简介:
作者曹雪芹,名,字梦阮或芹圃,号雪芹或芹溪居士。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卒干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1763年),祖籍辽阳。一说河北丰润。曹家出身“包衣”(满语,家奴),由于和康熙帝不同寻常的关系,曹家深受康熙的信任。其曾祖、祖父、父亲都曾任江宁织造(今属南京,织造是为皇室监造纺织品的肥差,一般由皇室亲信担任),曹家也因此成为赫赫扬扬的江南望族。雍正继位后,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曹家也被抄,家道由此败落。曹雪芹的幼年,是在南京度过的他目睹了秦准风月的繁华,受到浓郁文化氛围的熏陶;同时,也亲历了家道的败落。随家北迁后,生活更加困窘。晚年落魄于北京西郊,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艰难生活。这一根本性的变化,使曹雪芹得以接触社会的两大阶层,为其创作奠定了土活和思想基础,《虹楼梦》也就是在这种境况下写成的。
内容简介:
《红楼梦》初名《石头记》.通用名《红楼梦》。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即记录大石上所刻之“石头”“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旷世奇书”。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由盛而衰的描写,揭露了封建专制社会的黑暗、腐朽、残暴、罪恶;与此同时,通过对宝黛爱情悲剧的描写,歌颂了宝黛爱情的忠贞,表现了宝黛的叛逆性格,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此外,作者还对封建的司法制度、婚姻制度、科举制度、奴婢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作品简评:
《红楼梦》描写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运用生动、凝练、传神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鲜明、绚丽多姿的生活和人物图画;情节也曲折跌宕。结构严谨精妙。所以,《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曹雪芹被誉为文学语言大师。《红楼梦》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必将熠熠生辉,流传千古。
《红楼梦》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精湛优美的艺术形式,不仅彪炳中国文学史册,而且被译为多国文字,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古典名著中最為精彩的一部。據說原刻在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一塊石頭上,說的是女媧補天時遺下的一塊頑石,驚一僧一道的點化而幻入人世,犁鏡滄桑而複歸。後空空道人偶經此地,見石上“字跡分明,遍述歷歷”,便抄錄下來,使之得以問世。經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篡成目錄,分出章回”,撰成今日之《石頭記》,既《紅樓夢》。故事由石頭起,又歸於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