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NO是什么缩写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1-2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基特峰国家天文台(以下简称KPNO)

基特峰天文台

新型组合式CCD 基特峰天文台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美国亚利桑那州

成立背景:1953年由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出资成立

天文史上的特点:美国天文学界合组的AURA(美国大学天文研究协会)与美国政府首次合作设置的天文台。代表着美国国家力量引进天文科学界,加速了天文学研究的进展,获得充沛的人力与物力支援。

优异的天文仪器:4米口径梅尔望远镜,先进技术的WIYN望远镜等各式天文仪器俱备,有“天文兵工厂”的之称。

发展贡献:搜索小行星、彗星,观测月球、脉冲星和遥远的星系。

4米口径梅尔望远镜,开启星际之门

7月酷暑的美国亚利桑那州,正符合它的州旗标志—一个万丈光芒的太阳。基特峰国家天文台(以下简称KPNO)资深工程师黄焕延先生,引领我参观4米口径的巨型梅尔望远镜(Nicholas UMayal Telescope)。透过观测室窗外眺望西方地平线,一层厚黑的云墙正蓄势待发,恰与这里的碧蓝晴空形成强烈对比。黄工程师笑着说:“别担心,今晚多半会是晴夜。”接着我们进入控制室,由望远镜操作员(简称TO,Telescope Operator)示范如何操控这具庞然巨物。在一个观测夜中,申请使用望远镜时间的观测计划申请人或研究助理,我半会陪着TO在控制室直到观测完毕。

基特峰天文台的晨曦 2.1米望远镜的圆顶

就在我们透过电脑观看昨夜4米镜拍摄的CCD星系影像时,电脑屏幕下方突然显示:“雷雨即将袭来,请即准备关机!”的字幕,这是由台本部办公室传来的讯息。刚才还在地平线徘徊的黑云,这时已经笼罩整个天空。说时迟,那时快,一道道光箭从乌云中射出,迅捷间断的闪光,看得我们目瞪口呆,好似黑白默剧的谐星,原来这就是印第安人所说的“大神的手指”(The Fingers God)。

正当闪电最激烈频繁之时,西文地平线忽然泛映出橘色的夕阳余晖。雷雨云不一会儿就消逝无踪,只留下雷雨后特有的清新空气(因为大气中游离氮增加的缘故)。

我和黄工程师站在圆顶外的栏杆,仰望点点繁星浮现天际。雷雨后的清凉仲夏夜,4米梅尔望远镜为我们开启了星际之门,引领我们极目探索宇宙的边界,沧海一粟的感觉油然生起。

KPNO的成立背景

在介绍KPNO之前,先让我们将时光倒流,回到1953年8月31日的亚利桑那州罗威尔天文台。当时正有35位分别来自亚利桑那大学、印第安那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天文学家,在此举行“天文光电计”研讨会,讨论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赞助的天文光电计研制计划。

12米无线电公厘波望远镜 25米的甚长基线电波干涉仪

在会议中,著名的天文学家包克(BartJBok)讨论到当时美国的天文台,因为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如晴天率、视相度的影响,多没有发挥仪器应有的性能。更令人担忧的是,各大学如芝加哥大学与哈佛大学自有的天文台,受到大学邻近城市光害的影响,几乎陷入“窒息”的状态。

同时,威尔逊山天文台(2.5米镜)与帕罗玛山天文台(5米镜)也因僧多粥少而无法满足众多天文学家的研究需求;再者,这两具顶尘的天文仪器,分属私立的基金会与理工学院,观测计划的优先顺序,当然是以基金会的研究员及学院的教授为主。

另一位学者高德柏(Goldberg)于是为此会议归纳出一项本不属于这次会议讨论主题的结论—美国需要“国家天文台”。由此埋下AURA(美国大学天文研究协会)成立的前因,以及设置KPNO的后果。

然而,光凭几位大学教授的振臂疾呼,何以能成就“国家天文台”呢?深究其原因,不外乎美、苏两国激烈竞争,也就是“冷战”所导致的结果。当时两国在国际舞台较劲,任何题目举凡运动、科学,都可以拿来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

就这样,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国会的支持下,配合各大学的热切需求,成立了AURA、NOAO(国家光学天文台)及NRAO(国家无线电天文台)等国家级的天文研究单位。在源源不断投入人力与充裕经费之下,使美国的天文学研究不但保住二次大战前一枝独秀的地位,到今日更是全面地蓬勃发展。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