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
就是特别喜欢自己母亲,喜欢到当恋人一样的去爱!!
就算找女朋友也会找那种和自己妈妈很像的女人,或者一定要是妈妈喜欢,同意的女人!
而且不允许自己的女朋友说自己母亲半点不是!
一般这种情结的产生都是因为母亲过于溺爱造成的!
喜欢和母亲类似的人,找女朋友也是
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一种“亲母嫌父”的复合性情感,如果是女孩则相反,表现为“亲父嫌母”,相应地称之为“恋父情结”。这本是人生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关键性阶段。一般在4—6岁时出现这种心理状态,心理学上称为“恋父恋母期”。在这个时期,小男孩盼望自己成为妈妈心目中贵重要人物,小女孩也力图成为爸爸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物;与此同时,他们对同性别的家长还怀有竞争、嫉妒和不满情绪。如爸爸妈妈亲热他要插到中间干扰,睡觉要睡爸妈中间,爸爸妈妈闹矛盾时,他们明显偏袒异性家长而妒恨同性家长等,有的甚至模仿爸爸的行为和表现出要与妈妈“结婚”的愿望。
一般来说,只要父母子女间关系良好,并得到正确的引导,使孩子们的这一情感得到正常的满足,就能顺利地渡过这一时期。如果因为抚养教育不当,这一发展阶段出现停滞,并保留到成年之后,就合影响以后的心理发展,甚至出现行为异常。换句话说,如果在过了“恋父恋母期”之后,仍然有“恋母情结”情绪的人,就属于不正常的、病态的心理。此时,恋母情结的表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出与母亲发生性交的强烈的性冲动,以致出现乱伦行为,或与伦理道德发生强烈的心理冲突,过大的心理压力而导致精神异常;有的则把这种对母亲的性爱与性欲要求压抑到了潜意识之中,母亲成了妻子的化身;虽然他们结婚成家,甚至与妻子感情甚笃,但会出现性生活异常,甚至出现性功能障碍;有的则在结婚后,明显地排斥妻子,亲近母亲,亦导致婚姻状况不佳;还有的则因乱伦意念导致罪恶感,导致心理失衡而成为犯罪的导火索。
从表面上看,这种恋母情结似乎就是母子感情过深,或母子间的相互依赖感过重。其实,这二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母子亲情是一种单一的情感,没有性爱意识,没有对同性家长的嫉妒,没有对妻子的排斥情绪,亦不会影响夫妻间感情和性生活。所以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恋母情结者由于长期的心理行为已形成定势,矫正起来比较困难,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长时间的治疗,方可有望改善。因此,做为广大的读者,尤其是年轻的父母,应该对恋母情结及导致恋母情结停滞的原因有所了解,防患于未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感情引导,使孩子的性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归纳起来,以下几种情况是导致恋母情结停滞的常见原因:①对孩于的恋母情结不予重视,以为是玩笑,随意答应孩子的恋母要求;结果强化了恋母情结,容易埋下乱伦的祸根;②对孩子的恋母行为大惊小怪,甚至生气或惩罚,结果容易导致孩子产生恐惧、伤感、被遗弃感及不道德的罪恶感,并导致成年后的人际交往障碍。正确的做法是恰如其分地满足孩子的恋母要求,并因势利导地予以引导,使孩子懂得他能与爸爸竞争感情能向妈妈表达热爱的愿望,不会有人对他生气或冷淡轻视,使他能以父亲“自居”,在满足中向前发展③孩子目睹了父母的性交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④母子间的辈份观念淡薄,对年长的孩子仍过多过份的肉体接触;⑤父母子女长期同床而睡,尤其是单亲家庭中,母子之间的过分依赖和过分亲近,都将给恋母情结的停滞提供条件。
也就是喜欢比自己大的女人
喜欢和母亲类似的人,找女朋友也是
“恋母情结”最初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他认为在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孩子的性要求要在亲近的异性家长那里得到满足,称之为“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这一学说后来受到了人们的批评,人们认为它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不能将其绝对化。可是,我们又不能完全否认它。特别是就我国目前的家庭现状而言,“恋母情结”似乎有蔓延之势。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增多,男孩子尤其被格外娇宠,家长一时一刻不敢放手,生怕孩子出什么意外。如果只是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情有可原,而问题出在有些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养育方式上:有的男孩一直与母亲同睡一床,以致青春期刚刚到来便出现许多问题;有些中年的母亲还会将母子间的亲昵津津乐道。她们不认为儿子大了还赖着自己有什么不好,相反倒觉得这是“母子情深”的表现。
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性意识的萌动,很难面对成熟女性的身体而无动于衷。如果他们青春期朦胧的性冲动因母亲养育方式不当而发生了指向的偏差,这岂不是我们现代人的一种莫大的悲剧吗?
由此看来,我们今天家庭中的“恋母情结”的成因,与弗洛伊德对“恋母情结”成因的解释不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恋母情结”多是错误家教的产物,或者说是由于母亲对儿子的过分爱恋造成的。套用弗洛伊德的话,也许可以说是母亲的“恋子情结”诱发了儿子的“恋母情结”。所以,对这种现象不妨叫“母子互恋情结”。
“母子互恋情结”是人际关系的一个怪胎,其后果是可怕又可悲的。由于“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作祟,在某些家庭中即使已经发生类似的事情,也不会轻易向外人透露。可是这种畸型的感情却严重地影响着男孩子的个性发展。由于母亲过分的爱怜,使男孩子的心理幼稚,依赖性强,孤僻不合群,不擅长与同龄人交往,缺乏男孩子的阳刚之气。
虽然这种现象令人担忧,可综观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看到更多的中青年父母是睿智而富于远见的。他们大多数懂得及早培养孩子独睡的好习惯,给孩子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使孩子能够尽早地不再依赖父母。由于这些父母教育得法,他们的孩子大多独立性强,能够很快适应不同的新环境。这些都得益于懂得如何真爱孩子的父母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