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蒙古
蒙 古 概 况
国名:蒙古国 (Mongolia)
独立日:3月13日(1921年)
国庆日:7月11日(1921年)
宪法纪念日:1月13日(1992年)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旗面由三个垂直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两边为红色,中间为蓝色。左边的红色长方形中有黄色的火、太阳、月亮、长方形、三角形和阴阳图案。旗面上的红色和蓝色是蒙古人民喜爱的传统颜色,红色象征快乐和胜利,蓝色象征忠于祖国,黄色是民族自由和独立的象征。火、太阳、月亮表示祝人民世代兴隆永生;三角形、长方形代表人民的智慧、正直和忠于职责;阴阳图案象征和谐与协作;两个竖长方形象征国家坚固的屏障。
国徽:呈圆形。圆面为蓝色,中间是一匹飞奔的骏马,马中间的图案与国旗上的相同,马之下是一个法轮。圆周由褐色和金黄色的花纹装饰,下方饰以白色的荷花花瓣,顶端是三颗宝石。
自然地理:蒙古领土面积为156.65万平方公里,是亚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地处蒙古高原。北与俄罗斯为邻,东、南、西三面与中国有长达4670公里的边界线。西部、北部和中部多为山地,东部为丘陵和平原,有一马平川的天然牧场,南部是戈壁沙漠。山地间多溪流、湖泊,主要河流为色楞格河及其支流鄂尔浑河。境内有大小湖泊3000多个,总面积达1.5万余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大陆型气候。
人口:244.25万(2002年10月)。蒙古是一个地广人稀的草原之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人。人口以喀尔喀蒙古族为主,约占全国人口的80%,此外还有哈萨克族等。过去大约40%的人口居住在乡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80%,其中生活在乌兰巴托的居民占全国居民总数的1/4。农业人口主要由饲养牲畜的游牧民组成。语言主要为喀尔喀蒙古语。居民主要信奉喇嘛教,根据《国家与寺庙关系法》的规定,喇嘛教为国教。还有一些居民信奉土著黄教和伊斯兰教。
首都:乌兰巴托(ulanbator)
行政区划:除首都外,全国划分为21个省。
简史:蒙古原称外蒙古、或喀尔喀蒙古。蒙古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统一的蒙古汗国。1279-1368年建立元朝。1911年12月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宣布“自治”,1919年放弃“自治”。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同年7月11日成立了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11月26日废除君主立宪,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the people's republic ofmongolia)。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规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作为苏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1946年1月5日,当时的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1992年2月改名为“蒙古国” 。
政治:国家大呼拉尔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实行一院制,由76位成员组成,每届任期4年,凡25岁以上拥有选举权的公民均有权当选为国家大呼拉尔成员。1990年3月,第十一届大人民呼拉尔第八次会议作出决定,设立总统职位。总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同大呼拉尔、小呼拉尔(大呼拉尔常设机构)三分形成新的国家体制的领导核心。执政党主席担任政府总理。1999年12月24日通过宪法修正案。
货币名称:图格里克(togrog)。
外交:20世纪90年代以后,蒙古开始奉行“多支点”外交政策,即在与俄罗斯、中国两大邻国发展均衡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同时,重点加强与美、日、德等西方大国的交往,以获取外援发展经济。
与中国关系:1949年10月16日,蒙古与中国建交。1960年,中蒙签订友好互助条约。1962年签订边界条约。1989年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怎么介绍
蒙古 - 概况
蒙古国位于亚洲的中部,远离海洋的原故是个典型的内陆国家,东、南、西与中国接壤(边境线长 4673KM ),北界俄罗斯(边境线长 3485KM )。国土面积为 156.6 万平方公里,人口为 250 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以蒙古族为主,其中以喀尔喀人最多;另外有哈萨克人、俄罗斯人等,主要语言是喀儿喀语,还有突厥语。蒙古人大多数信奉喇嘛教。
蒙古国地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为 1500 米;有巍峨的群山、一望无际的草原、茂密的原始森林、浩瀚的沙漠、清澈见底的河流和湖泊。西部和北部有阿尔泰、杭盖、库苏古尔、肯特等山脉,其中像塔乌博格达山那样终年积雪的山峰有二十多个。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山地之间是地堑构成的内流水系和湖泊。东部和东南部是比较平坦的高原,高原上分布着广阔的草原和戈壁、沙漠,戈壁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河流主要有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克鲁伦河等。色楞格河源于杭盖山脉北麓,最后流入俄罗斯贝加尔湖,全长 992 公里;鄂尔浑河是色楞格河的最大支流河;克鲁伦河发源于肯特山脉东麓,注入太平洋。蒙古境内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 16 个,其中乌布苏湖是蒙古最大的湖泊,面积为 3360 平方公里,是咸水湖。第二大湖是库苏古尔湖,面积为 2620 平方公里,也是蒙古最大的淡水湖,因此生产鱼类。
蒙古国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地处北半球,季节变化明显,冬季长而有大风雪;夏季短而昼夜温差较大;春、秋两季短促。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为大陆高气压笼罩,是世界上最强的高气压中心,也是亚洲季风气候区冬季“寒潮”的源地。冬天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五十度。无霜期为六月至九月,高原地区平均年降雨量不超过一百五十毫米,南部戈壁降雨量更少。
蒙古国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主要有煤、铜、钼、金、铁、铅、钨、锡、锰、磷、水晶石、石油等。蒙古野生动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蒙古人自古以来崇尚自然、善待自然,加上工业污染少等原因,使自然环境大部分为原始状态。
蒙古国是畜牧业国家,畜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 50% ,主要有马、牛、骆驼、绵羊、山羊等。工业主要是农牧产品加工和煤、铜、钼、钨、金等矿物的采掘和小规模现代工业。开放的今天,蒙古境内有不少外国企业和个人投资办厂。
乌兰巴托市是蒙古国的首都,也是第一大城市。乌兰巴托意思是“红色的英雄”,是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和大部分的工厂企业集中在这里。另外有达尔汗、额尔登特等矿产城市。
蒙古人主要的节日有春节和国庆节。春节俗称 “白月”, 因大多数蒙古人信奉喇嘛教,所以日期与中 国 的藏历新年相同,是蒙古民间最隆重的节日 。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决定,春节为全民的节日。 蒙古的国庆节是每年的 7月11日。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胜利,7月10日,在库伦(今乌兰巴托)成立君主立 宪政府。此 后定其次日为国庆日。1997年6月13日,蒙古国庆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蒙国庆易名为“国庆节-那达慕”。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者“娱乐”,原指蒙古民族历史悠久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现指一种按着古老的传统方式举行的集体娱乐活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1922年起,定期在每年的7月1日 — 13 日 举行,成为蒙古国庆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