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就是party

Salon,中文意即客厅,在欧洲的中世纪的时候,这个Salon是上流社会中名门望族、社会名流等人相互交流、铺撒关系网、交际劝的中心之地。在Salon文化的范畴内,主导各位显赫权贵、或是富豪、大思想家、大文豪们的不是什么权威之人,而是一些女性。这些女性充当了从15世纪到19世纪欧洲Salon文化的剑锋角色,在任何一个知名的Salon内,它的名望都不是来自当世名人,也不需要多少贵族的资助,它都是唯一不能缺少的,就是一位杰出的女主人。于是在众多的Salon之中,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惯例,一个有名的Salon往往会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女主人,比如某公爵或伯爵的夫人。而成功地主持一个Salon可以为她们赢得社会的赞誉,透出众多上流社会的人物,她们甚至可以主导一个时代的风气。

(一)

“沙龙”是英文Salon的音译,原指聚会的场所,后引申为一种时髦的聚会或互相交流。比如“文艺沙龙”、“音乐沙龙”等。作为一种文化的产物,“沙龙”的由来与人们日常的言行举止有关。

在17世纪初叶,法国上流社会的暴力行为屡见不鲜,经常有武斗事件发生。对这种恶风极感不满的兰布耶公爵夫人,1610年特别把自己邸宅开放为社交场所,供上流社会的贵族们协调矛盾、交流意见,这就是“沙龙”的由来。所谓“沙龙”,最初的意思是指客厅,从兰布耶公爵夫人起,才成为特别社交场所。社交内容包括谈书论道、交换读书心得、发表新思想观念、朗读与批判文学作品,后来变成具有各种专门设备与公用设施的小房间,同时特别留意采光与空气的流通,建筑物的构造也为之一新。

(二)

“沙龙”,原来指的是装点有美术品的屋子。现在一般是指较大的客厅。沙龙原为意大利语,17世纪传入法国,最初为卢佛尔宫画廊的名称。日后逐渐流行一种在欣赏美术品的同时,谈论艺术、玩纸牌和聊天的风尚,所以“沙龙”这个词便变为不是指陈列艺术品的房间,而更多的是指这种集会了。在十七八世纪时的法国,作为社交场所的沙龙,具有很大的影响,当时图书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各种宣传工具也不发达,一些文人学士往往在沙龙里朗诵自己的新作,给他们提供了发表作品的机会。在沙龙里还传播信息,制造舆论,从高谈阔论中吸取富于智慧的语言,洞察人们的良知;也是观察人物的好机会。进入18世纪以后,沙龙的性质有所变化,在沙龙里所谈论的,主要的不是文学艺术而是政治和科学,有进也出现过激的言论,因而那时的沙龙往往成为革命的温床。不久,由沙龙派生出来了只讨论政治问题的俱乐部。现在美术展览使用“沙龙”这名字的也屡见不鲜。正宗的“沙龙”有如下特点:1、定期举行;2、时间为晚上(因为灯光常能造出一种朦胧的、浪漫主义的美感,激起与会者的情趣、谈锋和灵感);3、人数不多,是个小圈子;4、自愿结合,三三两两,自由谈论,各抒已见。

(三)

在英文中第一次出现“salon”一词是在1699年,原指城堡或宫殿中的大厅或会客室。英国作家一直沿用该词的法语拼法,直到1728年,英语拼法“saloon”用来指乡间富家宅院中的会客厅。

“ Salon”在较高品位的英语文学著作中继续使用(因为英国的上流社会视法语为更有修养的语言),直到19世纪它逐渐指富人家中的会客厅或美术陈列室,这与18和19世纪的法语对这个词的用法一样。在文学上,salon一词形成了一个较为特定的意义,即富家“女主人”主持朋友聚会的客厅。大约自1815年始(拿破仑战争后),salon演变成一种文学(文化)活动场所,它的主要意义是“富有的女主人家里的客厅,在这里举行有关艺术、音乐、文学和其它文化知识的讨论会。”

在美国英语中第一次出现“salon”一词是在1841年,意指“出售和饮用烈性酒的地方”。在19世纪80年代,salon是一种不大体面的聚会场所,缺乏修养的粗鲁的男人在这里相聚,谈论政治、战争、体育和女人。马克吐温、杰克伦敦和其他一些现实主义作家使“salon”一词流行起来。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