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四学士"之张耒生平?
张耒(1054-1114) 字文潜, 号柯山. 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 苏门四学士之一. 熙宁六年(1073)举进士, 历任临淮主簿、寿安尉、咸平县丞等职. 张耒13岁能文,曾游学陈州, 受到学官苏辙爱重,因得从学于苏轼. 张耒论文, 渊源于三苏,主张文理并重,平易自然. 创作以诗歌成就最高,集中有乐府诗、古律诗30余卷,近1700首, 除个人抒情遣怀之作外, 写田野风光、稼穑艰难和民生疾苦的作品较多,诗风以平易、流丽、晓畅见长, 很少用硬语僻典,晁补之曾赞称说:“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开百花”, 颇能道出张诗的妙处. 张耒之作对南宋诗人学习唐调, 开了风气. 他的写景抒怀诗, 真醇自然, 清新圆润, 耐人寻味. 不过, 张耒写诗, 长于锻造佳句, 而短于谋篇布局, 有时琢炼不够, 部分作品不免流于平直粗疏. 有《柯山集》50卷,《拾遗》12卷,《续拾遗》1卷. 《张右史文集》60卷. 《宛丘集》76卷.
张耒
张耒(1054~1114),字文潜,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生长于楚州淮阴(今属江苏)。熙宁六年(1073)二十岁时中进士,任临淮(县故址沦入今江苏洪泽湖中)主簿、寿安(今河南宜阳)县尉、咸平(今河南通许)县丞。哲宗元祐元年(1086),经荐召试馆职,历任秘书省正字、著作郎、起居舍人。哲宗绍圣初,自请调任地方官,任润州(今江苏镇江)知州,不久因入“元祐党籍”移宣州(今属安徽)知州,再贬监黄州(今属湖北)酒税。宋徽宗即位,张耒被起用为黄州通判、兖州(今属山东)、颍州(今安徽阜阳)等州知州,不久因“闻苏轼讣,为举哀行服”(《宋史》张耒本传),遭弹劾贬为房州别驾、黄州安置。崇宁五年(1106)放还赋闲,寓居陈州(今河南淮阳)至终。陈地古名宛丘,因此世称“宛丘先生”。张耒安置黄州时居州治东柯山西麓,因有“柯山”之号。因担任过起居舍人,后世又称“张右史”。
张耒早年以文章受苏辙赏识,因得从学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诗以平易明畅、流丽自然著称,同时稍后的吕本中说:“文潜诗自然奇逸,非他人可及”(《吕氏童蒙训》),揭示了张耒诗浅近流畅而又风韵俊发的特征。张耒很推崇黄庭坚的诗歌成就(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七),但他自己的创作却不学黄庭坚的路子。在诗风的追求上,他正好与黄庭坚形成对照。苏轼晚年曾把张耒与秦观作过比较,苏轼说:“秦少游、张文潜,才识学问为当世第一,无能优劣二人者。少游下笔精悍,心所默识而口不能传者,能以笔传之,然而气韵雄拔,疏通秀朗,当推文潜。”(朱弁《曲洧旧闻》卷五)在北宋后期以来苏轼、黄庭坚影响之下形成的两种流行诗风中,他较接近于苏轼的风格。当然他与苏轼也有所区别,他没有苏轼那样雄健渊博的才学,诗风便不能如苏诗那样汪洋恣肆、变态百出。苏轼曾说过“张(耒)得吾易”(见吴之振等《宋诗钞宛丘诗钞》序)的话。张耒论文也强调“辞达”,主张“气溢于中,发于文字言语”,“明白条畅”(《答汪信民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贺方回乐府序》)。他正是实践着自己确立的这一自由抒发的创作原则,树立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当时晁补之有诗《题文潜诗册后》形容道:“君诗容易不着意,忽似春风开百花。”他正是以这样一种如春风百花,生机洋溢的风格在宋诗中卓然自立。
张耒在当时的诗坛还有一个特定的地位:在“苏门四学士”中,张耒去世最晚,北宋末的诗人便多直接向他学习诗文,如《宋史》张耒本传所说,“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他平易自然的诗歌创作主张由此被下一代诗人所继承。至南宋,张耒受到了那些希望摆脱江西诗派末流创作教条的诗人们的进一步推重,人们把他与白居易相提并论,作为平易诗风的代表加以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耒诸体皆擅,其中乐府诗尤为世人所看重,宋人周紫芝说:“本朝乐府,当以张文潜为第一。文潜乐府刻意(学)文昌(唐代诗人张籍),往往过之。”(《竹坡诗话》)这似乎有点褒扬过当,平心而论,张耒乐府诗往往失之散缓平弱。张耒的长篇之作多有这方面的弱点。张耒最耐读的作品是绝句,其中大多自然流丽,词浅意浓,看似随手拈来,却能于不经意中写出风致情韵。他的律诗也写得较好,“体制敷腴,音节疏亮”(南宋汪藻《浮山集》卷十七《柯山张文潜集书后》),圆转流畅处已开南宋风格之先声,其过于草率甚至不避辞意重出的毛病也传染及南宋。
参考资料:张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