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各是谁?
有关三皇五帝的几种不同组合,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一些说法:
㈠三皇:
⒈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⒉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⒊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⒋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㈡五帝:
⒈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⒉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⒊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⒋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总体来看,三皇五帝是分为几个时间段的,燧人、伏羲、女娲属于旧石器时代,燧人、女娲为早期,而伏羲为晚期,其余则都属于新石器时代。神农、帝喾最早,神农为前大汶口文化,帝喾为早于仰韶文化的裴李岗文化;黄帝、炎帝、颛顼、太昊、少昊基本同时,黄帝属红山文化,炎帝、颛顼属仰韶文化,太昊属薛家岗文化,少昊属于大汶口文化;祝融稍晚,属石家河文化;尧、舜最晚,进入龙山文化阶段,尧位于晋南,属陶寺文化,舜(为)位于晋西南和豫西,属河南龙山文化的造律台类型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一般认为他们应该属于蒙古人种。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三皇燧人、伏羲、神农
伏羲、女娲、神农
伏羲、祝融、神农
伏羲、神农、共工
伏羲、神农 、黄帝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其中第四种说法最为流行。
历史
现在对这一是其历史的认识存在很多争议,但是基本上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原始社会是没有争议的。由于对这一历史时期现存的资料大多和神话传说纠缠在一起,许多事情很难判断真伪。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基于史料):
最早黄河流域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这个部落大约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劳动。附近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并且结为联盟。中华民族就是由此产生的。现在的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也是来自于此。
“三皇五帝”是先夏文化时期神话传说和历史考古资料参半的人物,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三皇为伏羲、女娲、神农;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些指上古帝王。
“三皇五帝”也作“五帝三皇”。唐朝人释贯休在《少年行》中说:“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伤时子》中说:“华胄遥遥,都是此五帝三皇胤。”
“三皇五帝”的活动区域基本上都在黄河中下游,也都集中在河南境内。“三皇五帝”时期,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先民大都进入部落联盟的时期,氏族社会即将解体,“三皇五帝”就是这一历史时期通过传说保留在古文献中的英雄人物。
司马贞《史记索隐》记载:“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轩辕丘在今新郑市西北。这句话是说, 黄帝作为中国氏族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酋长,因所居之地,号轩辕氏。这个部落联盟,后来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前身,因此,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中华民族奉“黄帝”为自己的祖先之一,传说,颛顼、帝喾、尧、舜、禹都是黄帝的后裔。
黄帝故里,在新郑市区轩辕路上。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几经毁建,明清时修缮。清康熙年间,新郑县令徐朝柱立有“轩辕故里碑”。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广场区有:姬水河拱桥、乾坤浮雕圆盘、千年古树;故里区中的故里祠正殿,塑有轩辕黄帝像;鼎坛区有:甬道铭文、56个民族图腾柱、鼎坛及回廊,鼎坛安放九鼎,皇帝宝鼎置于鼎坛中央,为天下第一鼎。
太昊伏羲的陵墓在淮阳县。据文献记载,春秋时已有陵墓,汉代在灵前建祠,宋太祖赵匡胤诏立陵庙,明太祖朱元璋曾亲临祭祀。明清两朝代对陵园屡加修缮。伏羲陵高20余米,周长150米。园内古柏参天,碑刻林立。
颛顼与帝喾的陵墓在内黄县梁庄乡硝河西岸。传说,最初仅为两座陵墓,唐代大和四年,陵前建起大殿五间,大殿内塑二帝像,殿外东南有碑林。元代初又在陵园四周修砌了砖墙。清代宣统年间,陵园被风沙掩埋。现在仅见一大沙岗和两座石碑,一座上面书写着“颛顼陵”,另一座为“帝喾陵”。
参考资料:http://www.cctv.com
三皇五帝考
1,三皇的人选问题:
中国从古到今文献中所记载得三皇五帝各不相同,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不同的学者有不同得三皇五帝,
有的人认为所谓的三皇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有得学者认为是伏羲氏,女娲,神农氏,;有的认为是伏羲氏,神农氏,黄帝;有得学者认为是伏羲氏,女娲,祝融;有得学者认为是伏羲氏,神农氏,共工;还有的认为三皇是地皇,人皇,天皇,而地皇,天皇,人皇也归属到不同的古代人物中,
现在中国史学界一般认为三皇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所谓得皇者,不是最初的传说时代就有得称号,乃后人特别是周人所加得溢号,在三皇时期同时还有有巢氏,女娲氏和共工氏的传说,
2,五帝的人选问题
五帝的传说放映得时代比三皇的时代为晚,所以也就流行得更为广泛和具体,在先秦得文献中,几乎所有比较有名得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承认五帝得存在和谈到过五帝得事迹,
〈吕氏春秋〉中以少昊,太昊,黄帝,炎帝,舜帝为五帝。〈淮南子〉中则是以黄帝,颛顼,尧,舜,启为五帝,宋朝得湖湘学派的创始人胡宏依据〈周易〉中的〈系辞〉中的记载认为五帝是伏羲氏,神农,黄帝,尧,舜。〈国语〉,〈五帝德〉,〈帝系姓〉,《史记》和《大戴礼》中都认为五帝乃黄帝,颛顼,喾(此字读ku),尧,舜,汉朝以后此五帝说随着史记的权威性的确定而最为人们所认可,这也是现在多数人所接受得说法。因此本文也五人为五帝,
所谓“帝”者和三皇的“皇”一样不是个传说人物原有得称谓,是后人赋予的,也不是秦朝以后的皇帝的意思,而是具有神或者祖神也就是祖宗的意思,〈礼记。祭法〉云:有虞氏谛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谛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谛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谛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这里的谛,郊,祖,宗,按照郑玄得解释是:“祭祀以配食也,此谛谓祭祀昊天与圜丘也”祭祀的对象虽是昊天但是却以所崇拜的祖先配之,“谛”和“帝”相互通用,这或许就是五帝之称得来历吧,其所以选了黄帝,颛顼,喾,尧,舜。则是与有虞氏,夏后氏,殷人,周人势力的存在和相互传承有关,
在五帝时期除了五帝的传说以外还有炎帝,共工,太昊,少昊,蚩尤,祝融,鲧,禹,伯益等人物并有九黎,三苗等部族
3,三皇五帝的排序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在构想远古到春秋时期的历史时是按照皇,帝,王,霸得顺序而编造的,最早的是三皇,其次是五帝,在后是夏商周三代的王道,最后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霸道,而且这样的历史排序是一代不如一代
〈管子。兵法〉对这样顺序的解释是:“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也”
〈庄子。人间世〉的解释是:“古者五帝贵德,三王贵义,五霸任力”
〈淮南子。本经训〉也云:“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
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把德性摆在识性(知识)之上,古代选择官吏,官吏的升迁时都要考察其德行,君王治理国家时要德治,天下是有德者居之,
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庄子》和《淮南子》中无三皇,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儒生多颂扬五帝而很少提到三皇,盖因三皇得功绩主要是识性(知识)方面,无论是燧人氏得钻木取火,还是伏羲氏的观象与天,查法于地,或者是神农氏得尝百草和教民耕作,都是形而下的东西,属于器的范围。也可以这样概括三皇的功绩是使人类摆脱动物的状态,属于文方面,而不是像五帝那样的使人类摆脱人类自身得野蛮状态,也即使文明方面的功绩
可以这样归纳:三皇知识教给人们谋生的手段,而五帝则是养民惠民,所体现的是道德政治;三皇只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开创者,而五帝则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缔造者,五帝不仅仅自己是道德的表率,更为我们后人制造了道德规范和行为的准则;三皇虽有非凡之处,但是却和一般人的修养没有太大的区别,还为自己身外的这个大自然所奴役着,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还依然是混混噩噩,而五帝则可以凭着自己的修养,可以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也就是说只有到了五帝这里才达到了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境界
这也就是为什么为什么中国的古代儒生们虽然从时间上把三皇安置于五帝之前但是却在事实和文献中把五帝置三皇之上,因为在这些儒生们看来真正开创了我们中国历史的是五帝而不是三皇,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史记〉的开篇是〈五帝本纪〉而不是三皇的事迹。
参考资料:源自:春秋战国全球中文网
汉代所定的人间历史上的“三皇”有五说:①《尚书大传》为燧人、伏羲、神农。《礼含文嘉》、《春秋命历序》亦同此说而以燧人居中。②《春秋运斗枢》为伏羲、女娲、神农。③《礼号谥记》为伏羲、祝融、神农。《孝经钩命决》引《礼》同此,但以祝融居末。④《白虎通》说为伏羲、神农、共工。⑤西汉末的《世经》所排古史系统,在黄帝和颛顼之间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战国时说的“五帝”中多了一帝。于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黄帝升为三皇,与伏羲、神农并列。首先是《礼稽命徵》持此说,张衡上汉顺帝书及其后的皇甫谧《帝王世纪》亦从之。接着是伪《尚书序》宣扬此说,由于它的经书地位,从此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历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其实上述诸说皆为西汉末以后纬书所编造的神话。
汉代仍传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汉末纬书《春秋命历序》、《始学篇》等以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道教经典中的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还具人形(一说他们分别有十二头、十一头、九头);“中三皇”则具人面蛇身或龙身,分别有十三头、十一头、九头(一说以中地皇为有巢氏、中人皇为燧人氏);“后三皇”中的“后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汉代画像石和帛画即多此形象。
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是谁?说法颇多分歧。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伙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吴(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三皇五帝究竟指谁?对于五帝,一般采取《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至于三皇,则无从确定了。
我们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指谁?
历史上,关于三皇,有六种不同说法:1、天皇、地皇、人皇;2、天皇、地皇、泰皇;3、伏羲、女娲、神农;4、伏羲、神农、祝融;5、燧人、伏羲、神农;6、伏羲、神农、共工。比较一致的意见,都赞成三皇是指燧人、伏羲、神农的说法。对于五帝是指哪些人?也有三种说法,比较一致的意见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舜是三皇五帝之一。
我们要了解舜帝,十分必要先简单了解一下中国历史的发展状况,了解一下三皇五帝中的炎帝与黄帝。
人类历史上,原始公社制度沿袭了数百万年以后,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个时候,人类已经发明了农业与畜牧业,生活资料也有了可靠的来源。原始公社制度已经过度到了氏族公社的母权制和父权制,两性关系也由杂交、群婚,过渡到了对偶婚,出现了一夫一妻制。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农业与畜牧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氏族公社的社会产品已经有了少许剩余,商品交换也就出现了,私有制、奴役制、阶级关系也开始在氏族公社中萌生了。这样,原始人类也就走完了远古洪荒时代,昂首阔步地跨进了文明时代。
我们以前常讲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其实,这种讲法极不准确,应该讲中华民族一万年文明史才对。中华民族万年文明史又可以分成前五千年和后五千年,前五千年是产生过程,后五千年是发展过程。
我们听说过三皇五帝,炎帝是三皇之末,黄帝是五帝之首。炎帝与黄帝所处的时代,恰恰是中华文明史由产生走向发展的过度与转折阶段。
史书记载,炎帝姓姜,名轨,又称神农氏。炎帝是早期原始农业发展的代表,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一是发明了农业,是农业的始祖;二是遍尝百草成为中国医药学的始祖。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因为居住在轩辕之丘(今河南省新郑西北)又称轩辕氏。轩辕时代,炎帝家族已经香火传承了八世,已经衰败,战乱不断,百姓遭殃。轩辕最终打败了炎帝部落,取代神农氏做了天子,称为黄帝。黄帝发明了指南针、发明了舟车、文字等等,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功勋卓著,被称为人文初祖。孙中山先生曾颂扬黄帝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由前面所说可以知道,炎、黄、尧、舜都是三皇五帝之一,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史祖,是中华文明史的开创者,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就受到后世子孙的敬仰和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