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博帕尔毒气事件?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毒气泄漏公害事件。

美国一家跨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郊开设了一家尤尼昂卡尔德公司农药厂。农药厂有一个储气罐,内装有45吨液态剧毒性异氰酸甲酯(MIC),是制造西维因和涕灭威农药的原料,由于储气罐阀门失灵,液态剧毒性异氰酸甲酯泄漏出来,以气体形态迅速向外界扩散。异氰酸甲酯与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弗基恩”毒气统称为两大杀人毒气。

事件的头一征兆发生于12月2日晚11时,一名在岗工作的工人发现贮有45吨的异氰酸甲酯的储槽压力上升。午夜过后,3日零时56分,这种液态物质以气态从一个出现漏缝的保安阀溢出,迅速向外扩散,在将近1小时之内,这些毒气形成浓密的夺命烟雾,悄悄袭向博帕尔市区。

毒雾首先经过毗邻于工厂墙外的两个小镇——贾培卡和霍拉,造成数百人在睡梦中死亡。随后,毒气迅速扑向博帕尔市的火车站,站台上有许多在寒冷中缩成一团的乞丐。一会儿,十几人相继毙命,其余200余人奄奄一息。毒气通过庙宇、商店、街道和湖泊,笼罩了方圆40公里的市区,并且继续悄然无声地扩散。当时空气相当清凉,几乎没风,并且有极重的雾气,使得毒气能以较大的浓度继续缓缓扩散。

离农药厂数百米之遥的农夫甘恩,在睡梦中听到附近牧场传来几声突然巨响,隐隐感到自己的牛太太安分。他放心不下,立即起床走到外面去。两头牛死在地上,第三头牛悲鸣一声,在甘恩的注视下颓然倒地。此时,甘恩开始感到眼睛一阵剧痛,他慌乱地跑入夜色之中。第二天,在博帕尔市的哈米第亚医院里,他紧闭双眼,泪水不住地淌下面颊。他形容当时的恐惧:“我以为是瘟疫降临"。

其他有的人以为是原子弹爆炸,有的以为是地震,还有人以为是世界末日来临了。当毒雾的消息传开以后,千百人或乘车、或步行、或骑脚踏车飞速逃离了他们的家园。整个城市的情况就像科学幻想小说中的梦魇,许多人被毒气弄瞎了眼睛,他们慢慢地探索前行,一路上跌跌撞撞,希望能走入未受污染的空气中。许多人横尸路旁,形成了一座座尸堆。

事件仅一周后,就有2500人死于这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污染悲剧之中,有1000多人命在旦夕,有3000多人病入膏肓,有15万人曾接受博帕尔和附近地区医院和诊所的治疗。大部分死者都是因为肺部积满液体,导致相当于溺毙的死亡。另一部分人则死于心脏病。这次灾难对老人和儿童的侵害最为严重,因为他们的肺不是太小就是太弱,无法抵抗毒气的侵袭。许多幸存者永远失明了,有些人的鼻腔和支气管受到严重损伤。

到12月底,该地区已死亡2万多人,近20万人致残。数千头牲畜也被毒死,渐渐地满街遍布死狗、死畜,发出阵阵恶臭。印度政府不得不派军队用起重机运走这些畜尸。

在出事后的几个小时内,博帕尔市的警察局关闭了这家工厂,并且逮捕了该厂经理穆卡和另外4名工作人员,罪名是“过失杀人”。

1989年2月14日,美国这家公司表示同意印度最高法院对博帕尔惨案作出的判决,赔偿4.7亿美元。

当博帕尔的灾难发生后,消息立即传开,世界舆论大哗。不少报刊纷纷发表文章指责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不重视工厂在环境安全上的保护措施。后来在印度政府调查团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了总部设在美国的该公司在安全措施方面偷工减料的事实。事故是由于储存剧毒农药原料异氰酸甲酯的不锈钢地下储罐内的压力异常升高,安全阀被顶开而引起的。可是事故发生前应该有5道安全装置启动。首先,从安全阀漏出的有毒气体被送到“中和装置”,用苛性钠进行中和。但是,由于碱液浓度太低,量也太少,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接着,泄漏气体应被送到焚烧塔进行焚烧处理。但是,由于通往焚烧塔的管道发生了锈蚀,装置正在停产检修。另外,泄漏气体的水封装置由于压力不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异氰酸甲酯储罐的冷却装置也处于关闭状态。就连最后一道安全措施——异氰酸甲酯预备储罐的阀门也是关闭的。

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设在印度的工厂与设在美国本土西弗吉尼亚的工厂在生产设计上是一样的,然而在环境安全维护措施方面却采取了“双重标准”,有着两种不同的水平。博帕尔农药厂只有一般的装置;而设在美国本土工厂除一般装置外,还装有电脑报警系统。该公司的安全负责人承认:“美国工厂的安全是通过计算机自动监视的,而印度工厂是手动的,而且事故发生时没有安排受过训练的操作工人。”另外,博帕尔农药厂建在了人口稠密地区,而美国那个同类的工厂却远离人口稠密地区。一般认为,该公司只是向印度出口了制造设备,而没有出口安全系统。这一事故证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国家企业不仅仅满足于廉价的劳动力,甚至不惜以削减安全环保设施来降低成本。

博帕尔市惨剧教育了世界人民,正如一位第三世界国家的环境保护官员所说:“跨国公司往往把更富危险性的工厂开办在发展中国家,以逃避其在国内必须遵守的严厉限制,现在这已成为带有明显倾向性的问题。”因此,在建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工厂必须有可靠的污染设施。

1984年间月3日凌晨,印度中部博帕尔市北郊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印度公司的农药厂,突然传出几声尖利刺耳的汽笛声,紧接着在一声巨响声中,一股巨大的气柱冲向天空,形成一个蘑菇状气团,并很快扩散开来。这不是一般的爆炸,而是农药厂发生的严重毒气泄漏事故。

博帕尔农药厂是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于1969年在印度博帕尔市建起来的,用于生产西维因、滴灭威等农药。制造这些农药的原料是一种叫做异氰酸甲酯(MIC)的剧毒气体。这种气体只要有极少量短时间停留在空气中,就会使人感到眼睛疼痛,若浓度稍大,就会使人窒息。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正是用这种毒气杀害过大批关在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博帕尔农药厂,这种令人毛骨惊然的剧毒化合物被冷却成液态后,贮存在一个地下不锈钢储藏罐里,达45吨之多。

12月2日晚,博帕尔农药厂工人发现异氰酸甲酯的储槽压力上升,午夜零时56分,液态异氰酸甲酯以气态从出现漏缝的保安阀中溢出,并迅速向四周扩散。毒气的泄漏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虽然农药厂在毒气泄漏后几分钟就关闭了设备,但已有30吨毒气化作浓重的烟雾以5千米/小时的速度迅速四处弥漫,很快就笼罩了25平方公里的地区,数百人在睡梦中就被悄然夺走了性命,几天之内有2500多人毙命。当毒气泄漏的消息传开后,农药厂附近的人们纷纷逃离家园。他们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向四处奔逃,只希望能走到没有受污染的空气中去。很多人被毒气弄瞎了眼睛,只能一路上摸索着前行。一些人在逃命的途中死去,尸体堆积在路旁。至1984年底,该地区有2万多人死亡,20万人受到波及,附近的3000头牲畜也未能幸免于难。在侥幸逃生的受害者中,孕妇大多流产或产下死婴,有5万人可能永久失明或终生残疾,余生将苦日无尽。

博帕尔事件是发达国家将高污染及高危害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一个典型恶果。事故发生后,美印双方就谁是主要责任者问题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争论。最后,这桩案子以美国的巨额赔款了结。其实,无论双方怎样争辩,人们只要把博帕尔农药厂的安全装置和美国水土上类似工厂的安全装置做一个对比,就会对此问题一目了然。美国本土的这类工厂都设有先进的电脑报警装置,并大都远离人口稠密区,而博帕尔农药厂只有一般性的安全措施,周围还有成千上万的居民。

20世纪后半叶,公害问题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关注,人们对此谈虎色变,十分敏感。由于对此制定的环境标准越来越高,致使很多企业都把目标转向了环境标准相对不高的发展中国家。这些企业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为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热衷于吸引外资,重视技术和设备,忽视安全和环境保护,把一些发达国家几乎不允许设立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就是所谓的“工业的重新布局”——把污染企业从受控制区域向不受控制区域转移,被称为“污染天堂”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贫困、工业缺乏和对环境服务要求不高,表现为倾废设施经济价格不高。一个国家如有丰富的“自净”能力的资源,有足够的自净潜力,“精洁”工业就会相对不发达;如果“咱净”能力枯竭,则“肮脏”工业衰竭,而“清洁”工业发达。目前,这种“污染天堂”战略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环保组织的尖锐批评。

参考资料:摘自自然之友编《20世纪环境警示录》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毒气泄漏公害事件。

美国一家跨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郊开设了一家尤尼昂卡尔德公司农药厂。农药厂有一个储气罐,内装有45吨液态剧毒性异氰酸甲酯(MIC),是制造西维因和涕灭威农药的原料,由于储气罐阀门失灵,液态剧毒性异氰酸甲酯泄漏出来,以气体形态迅速向外界扩散。异氰酸甲酯与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弗基恩”毒气统称为两大杀人毒气。

事件的头一征兆发生于12月2日晚11时,一名在岗工作的工人发现贮有45吨的异氰酸甲酯的储槽压力上升。午夜过后,3日零时56分,这种液态物质以气态从一个出现漏缝的保安阀溢出,迅速向外扩散,在将近1小时之内,这些毒气形成浓密的夺命烟雾,悄悄袭向博帕尔市区。

毒雾首先经过毗邻于工厂墙外的两个小镇——贾培卡和霍拉,造成数百人在睡梦中死亡。随后,毒气迅速扑向博帕尔市的火车站,站台上有许多在寒冷中缩成一团的乞丐。一会儿,十几人相继毙命,其余200余人奄奄一息。毒气通过庙宇、商店、街道和湖泊,笼罩了方圆40公里的市区,并且继续悄然无声地扩散。当时空气相当清凉,几乎没风,并且有极重的雾气,使得毒气能以较大的浓度继续缓缓扩散。

离农药厂数百米之遥的农夫甘恩,在睡梦中听到附近牧场传来几声突然巨响,隐隐感到自己的牛不太安分。他放心不下,立即起床走到外面去。两头牛死在地上,第三头牛悲鸣一声,在甘恩的注视下颓然倒地。此时,甘恩开始感到眼睛一阵剧痛,他慌乱地跑入夜色之中。第二天,在博帕尔市的哈米第亚医院里,他紧闭双眼,泪水不住地淌下面颊。他形容当时的恐惧:“我以为是瘟疫降临"。

其他有的人以为是原子弹爆炸,有的以为是地震,还有人以为是世界末日来临了。当毒雾的消息传开以后,千百人或乘车、或步行、或骑脚踏车飞速逃离了他们的家园。整个城市的情况就像科学幻想小说中的梦魇,许多人被毒气弄瞎了眼睛,他们慢慢地探索前行,一路上跌跌撞撞,希望能走入未受污染的空气中。许多人横尸路旁,形成了一座座尸堆。

事件仅一周后,就有2500人死于这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污染悲剧之中,有1000多人命在旦夕,有3000多人病入膏肓,有15万人曾接受博帕尔和附近地区医院和诊所的治疗。大部分死者都是因为肺部积满液体,导致相当于溺毙的死亡。另一部分人则死于心脏病。这次灾难对老人和儿童的侵害最为严重,因为他们的肺不是太小就是太弱,无法抵抗毒气的侵袭。许多幸存者永远失明了,有些人的鼻腔和支气管受到严重损伤。

到12月底,该地区已死亡2万多人,近20万人致残。数千头牲畜也被毒死,渐渐地满街遍布死狗、死畜,发出阵阵恶臭。印度政府不得不派军队用起重机运走这些畜尸。

在出事后的几个小时内,博帕尔市的警察局关闭了这家工厂,并且逮捕了该厂经理穆卡和另外4名工作人员,罪名是“过失杀人”。

1989年2月14日,美国这家公司表示同意印度最高法院对博帕尔惨案作出的判决,赔偿4.7亿美元。

当博帕尔的灾难发生后,消息立即传开,世界舆论大哗。不少报刊纷纷发表文章指责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不重视工厂在环境安全上的保护措施。后来在印度政府调查团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了总部设在美国的该公司在安全措施方面偷工减料的事实。事故是由于储存剧毒农药原料异氰酸甲酯的不锈钢地下储罐内的压力异常升高,安全阀被顶开而引起的。可是事故发生前应该有5道安全装置启动。首先,从安全阀漏出的有毒气体被送到“中和装置”,用苛性钠进行中和。但是,由于碱液浓度太低,量也太少,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接着,泄漏气体应被送到焚烧塔进行焚烧处理。但是,由于通往焚烧塔的管道发生了锈蚀,装置正在停产检修。另外,泄漏气体的水封装置由于压力不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异氰酸甲酯储罐的冷却装置也处于关闭状态。就连最后一道安全措施——异氰酸甲酯预备储罐的阀门也是关闭的。

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设在印度的工厂与设在美国本土西弗吉尼亚的工厂在生产设计上是一样的,然而在环境安全维护措施方面却采取了“双重标准”,有着两种不同的水平。博帕尔农药厂只有一般的装置;而设在美国本土工厂除一般装置外,还装有电脑报警系统。该公司的安全负责人承认:“美国工厂的安全是通过计算机自动监视的,而印度工厂是手动的,而且事故发生时没有安排受过训练的操作工人。”另外,博帕尔农药厂建在了人口稠密地区,而美国那个同类的工厂却远离人口稠密地区。一般认为,该公司只是向印度出口了制造设备,而没有出口安全系统。这一事故证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国家企业不仅仅满足于廉价的劳动力,甚至不惜以削减安全环保设施来降低成本。

博帕尔市惨剧教育了世界人民,正如一位第三世界国家的环境保护官员所说:“跨国公司往往把更富危险性的工厂开办在发展中国家,以逃避其在国内必须遵守的严厉限制,现在这已成为带有明显倾向性的问题。”因此,在建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工厂必须有可靠的污染设施。

参考资料:http://www.52hx.net/article/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75

博帕尔中毒事件,1984年。

1980年,印度博帕尔化工厂开始生产一些专治危害小麦害虫的化学农药。1984年12月3日,天还没亮,含有该厂生产的农药成分的毒云笼罩了全城,当时市民们仍在睡梦中。人们从朦胧中被毒气熏醒,头重脚轻,四肢无力,而且得不到任何帮助,约1万人躺在了博帕尔市的大街上,再也没有起来,另外10万人不同程度地中毒。后来该公司宣布造成这一事故的原因时说,在甲烷储存罐中错误地倒进了100公升水,水使甲烷的温度升到摄氏200度。然而,储存罐中的冷却系统和一旦毒气外泄时所使用的中和系统均未发生作用,于是,压力挤开了储存罐的阀门,毒气飘散。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