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洪”这个姓氏的来历
一、寻根溯祖 1、为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共工本姓共氏,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传说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为了不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忘记自己是水神,因此在姓的旁边加上三点水,因此称洪姓。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双忠堂":宋代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他坚决不屈服。被扣15年中,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汇报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自称陪臣 ),他坚决拒绝,因此被金人拘留。他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郡望】郭煌郡:汉武帝元鼎六年置。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宣城郡:晋时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定城)。 豫章郡:汉代将秦代的九江郡改为豫章郡。在今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带。
三、历史名人 洪秀全:清朝人。1843年创立了农民革命组织"拜上帝会",自称是"天帝"次子。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1851年,在广西桂县与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太平天国十四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起义失败。 洪 适:宋代名医。洪皓之子,少时聪慧。与弟洪遵、洪迈同中博学宏词科,时称"三洪"。以文章著称于时,好收藏金石拓本,并以据订正史传的讹误。 洪亮吉:清代学者兼文学家。乾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工篆书,著有《洪北江全集》。 洪咨夔:南宋诗人。嘉定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 伏读我 朝会典首日宗人府以掌 皇族之属所以辨昭穆分亲疏凡 天潢宗派以 皇帝本支为宗室载黄册伯叔兄弟为觉罗载红册存者朱书殁者黑 每十年一修按册入牒日 玉牒若夫士庶之谱故自天子至于庶人莫不有谱谱也者愿不重哉 试以我洪氏受姓之谱论之洪氏乃共工之后也 考诸谱牒由来以久一日治水土有功于民益水为洪又日 避仇改洪然大抵以益水为洪者近是或日丹阳之洪以弘改洪 学士文安公序谱详之非共工之洪 也审矣余置勿论且以我嘉 应洪氏之谱言之其谱创于康熙丁末六年族之大高祖叔希琼 简生高祖叔协甫三公也修于乾隆丙辰元年胞曾祖叔经官 邦公也迄今七十余年族欲修者屡矣余因劝捐宗祠两至江右 丙寅初冬偕族弟名英抵宜黄峡石
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五谷母生,是一年中“八节”之一。俗谓祭神农氏,或五谷神。祭品以粿为主。除了棵桃之外,还有“尖担”、“米箩”、“粟穗粿”等。平日的粿可以互赠,这一次的“尖担”、“米箩”则必须自用,此外有一钵新米饭,粘成圆锥形,锥尖添上红糖。还有鱼、肉、甜豆干、菜、粉纤蛋等“五碗头”。
炎帝神农氏为中华民族始祖之一,农耕文明的开创者。他还尝百草,发明医药,数千年来被尊为农业之神。五谷母生实质是百姓庆贺丰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的一项活动。这是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社会所有节日中,和农事关系最密切的一个。
在潮汕农村,还有“尝新”的民俗。或称“留五谷”。时间不定,收割后第一顿新米饭便要拜五谷,祭品与五谷母生相同,只少了一盘粿。
尝新的民俗,许多地方都有,江西的客家山区称“吃新节”。这是他们一年当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外出经商务工,甚至海外乡亲都尽可能回家过“吃新节”,拜神祭祖,祭品都是时新的农副产品。湘、黔、桂交界山区的侗族同胞,也有相似的“尝新”节。
“尝新”的风俗其实很久远。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的周部落先民,甚至可以说这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古籍如《诗经》、《淮南子》等均有记载。《札记月令第六》写西周天子孟秋之月举行“尝新”的祭典礼仪:“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命百官收敛,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这说明三千年前的“尝新”是和修水利一起进行的。潮汕的“尝新”大概传自黄河流域。除正常两次外,平日自然界若有灾异,百姓总以“留五谷”禳补,祈求年冬不要失收。
一件风俗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足征我们这个农耕社会历史的长久。不过,周天子的尝新在孟秋(农历七月),我们却在季夏(六月)与孟冬(十月)。这一区别在于,古代的农作物每年一熟,七月正值新谷登场,而我们是每年双造。周天子有时新产品,首先飨于祖宗。我们却不忘土地和谷神的赐予。加上岁月的嬗变,有了夏收时节祭“社”(土神。六有廿六祭土地),晚造收割后祭“稷”(谷神,或农业神)。一社一稷合在一起,国家的象征便凸现出来。
民间还有一传说:五谷母姓“洪”(红),拜五谷的粿不染红色。原因不外是:神农氏的后裔叫“共工”,共工的后代叫共氏,共氏避祸改姓洪。这就是今天洪姓的来历,也是民间附会的缘由。
参考资料:http://www.csfqw.com/ReadNews.asp?NewsID=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