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有优势教育如何利用有利因素?
在美国,有不少专家研究独生子女问题,存在两种分歧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独生子女是典型的“问题儿童”,“独生子女本身就是弊病”。另一种观点则完全相反,认为过去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有片面性。德克萨斯大学托尼福尔博说:“令人非常吃惊的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同。”他们分别对儿童、大学生和成年人进行了研究,发现独生了女在长大成人后,不论在生活方式、学业造诣,还是在婚姻或物质财富方面,与非独生子女不存在很大差别。也有的研究者认为,独生子女在卫生习惯、健康状况、道德品质方面比非独生子女甚至还好一些。
尽管美国与我国的国情不同,生活条件和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不同,但这些研究结果对我们应有所启示:不要一提独生子女,就认为问题成堆,不好教育。关键在于如何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客观地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兴利除弊,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如何利用有利因素?
先说家长的财力投入。
为孩子投资是必须的,但要讲科学,要注意实效。俗话说:“花钱要听响儿。”有些家长为孩子投资很慷慨,却很盲目,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一次,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家教“专家热线”节目,一位老年妇女打来电话:“我的儿子、儿媳为了孩子学习好,花了 5万元让孩子进了一所私立学校。可是孙子不好好上学,功课懒得做,成绩总上不去。我的儿子、儿媳打算再多花点钱,换一所学校。想听听专家的意见。”我从询问中得知,那孩子只有 8岁,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情,很少与孩子接触,只图省事儿,想多花线找好学校、好老师,认为这样就能使孩子学习好。 这岂不是太盲目了吗? 当前,要把孩子教育好,没有家、校的共同配合是不行的。家长只花钱、不花精力是胡涂做法。于是,我建议家长不必换学校,下决心克服困难,多与孩子接触。观察孩子,经常找老师了解情况,定能分析出孩子不努力学习的原因,对症下药。
当然,像这种只投钱不投精力的只是少数家长,有的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有相当数量的家长,既花钱又花精力,而钱花的不是地方,难见效益。比如,看了一篇文章,或听了什么人的意见,说学习弹纲琴可以开发智力,于是节衣缩食买了钢琴,至于孩子是不是有兴趣,是否有音乐潜质,是否有条件请到老师,是否能保证学琴的时间……家长并没有考虑。结果往往是钢琴被闲置起来,钱等于白花了。再如,为了让孩子多学东西,给孩子报了这个班,又报了那个班,双休日家长和孩子都马不停蹄,累得不亦乐乎。孩子疲于奔命,脑子都大了。那钱也至少白花一半。再如,看电视广告说某种保健品能使孩子更聪明、功课考 100分,就赶紧买来给孩子吃,结果孩子并没有变得更聪明,钱不但白花,还可能有副作用……
钱该花在什么地方?一个原则是,从家庭和孩子的实际出发,花在真正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地方。比如,给孩子订阅合孩子看的报刊,不求多,少而精,订了就看,不看不订;给孩子买利于拓宽知识背景的书籍,慎重选择,不看不买;必要时征求老师的意见;给孩子买美观大方、实用性强的文具用品,华而不实的不买,多余的不买;让孩子参观各种博物馆;让孩子参加能回归大自然、磨炼意志、培养良好情趣的夏令营、冬令营;让孩子参加适合本人条件的体育锻炼项目等等。总之,花钱先要思考,最好与孩子一起讨论,重目的,讲效益。拿不准的可以请教老师和专家。
再说精力投力。
一般地说,家长的精力投入与孩子的正向发展应该成正比,可往往难从人愿,精力股入很多,而效果欠佳。这里有个科学性问题,好钢是不是用在了刀刃上。
下面这些做法就值得研究:
天天陪着孩子做作业,一陪几个小时,弄得有些孩子到了“你不陪着我就不做”的地步;
给孩子检查作业,哪里有错,一点一点指给孩子,孩子只管做,从不自己检查。老师批阅发现错误,孩子不怪自己不认真,怪妈妈爸爸“失职”;
家长陪孩子一起玩儿,不鼓励孩子与街坊邻居的孩子一起玩儿;
家长每天用大量的时间数落孩子,给孩子讲道理,不管孩子懂不懂、愿意不愿意,每天照说不误;
家长陪孩子上各种“班”, 似乎上的“班”越多越好, 效果如何不考虑,家长甘心当随从。
家长的精力投在哪儿?怎么投?要讲科学。
建议家长拿出相当的时间阅读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报刊,会得到科学施教的启示。家长主要精力应放在培养孩子学做人上,让孩子从小知道做人要有目标,要经历酸甜苦辣,要多给孩子磨炼的机会。只有懂得做人的孩子,才有前进的动力,才能严格要求自己。要重视对孩子多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劳动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饮食起居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要求要简单明了,持之以恒,随年龄增长,提高要求。家长不能乱提要求,更不能今日提,明日忘。家长的精力还要用在规范自身上,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对自身要求不严的家长,教育孩子苍白无力,往往白费口舌。
至于如何利用孩子自身的有利因素,要从每个孩子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比如孩子接受新信息快而且多,在支持他们扩大知识视野的同时,要指导他们不会鉴别、筛选信息,避免不良影响。对动手能力强的孩子要支持他们参与小发明、小制作活动,鼓励他们发挥创造性。有些孩子文艺、体育有特长,在支持他们发展特长的同时,重视全面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