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政治方面的功绩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制{1、最高:皇帝,统领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3、地方: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一人任免

经济: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

文化:统一文字

军事{北击匈奴修长城

统一南疆修长城

秦始皇的功绩

统一全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秦王嬴政通过争战,不断兼其余六国的土地,并最终於西元前221年,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秦代以后,中央集权的政治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年.

秦始皇的功绩

修筑长城, 确定中国北方的边界

秦始皇把战国时北方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城连接起来,成为伟大的"万里长城".这一项军事工程,保护了中国北方领土的安全.

秦始皇的功绩

统一文字,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融合

秦始皇下令李斯把原来秦国之大篆整理简化而成小篆,在全国通行.后来程藐又简化小篆成隶书,亦在秦代流行於全国.

秦始皇的功绩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方便经济交流

秦始皇以商鞅时的秦国度,量,衡器具,作为全国斗算长短,大小,轻重之标准,并於其上刻写统一度量衡之诏书.

秦始皇禁止使用六国各自的龟,贝,玉等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金,铜两种圆形货币,以半两钱为单位.

秦始皇的功绩

统一车轨,修建驰道,沟通水路,使交通大为便利.

一,统一车轨:秦时统一规定车宽六尺,实现了『车同轨』,使一车可通行全国.

二,修建驰道: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筑宽阔一律之驰道.

三,沟通水路:秦疏浚鸿沟作为水路枢纽.又监修长达六十多里之灵渠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它不仅征服了六国,更在于他创造了如何将

已经在分裂的局面中习惯性地生活了数百年(也许上千年)的中国人(这

里的中国人不具有确定的含义)统一在一起的制度基础。我们设想中国一

直无法统一,那么时间的推移就会使文明在相对独立基础上继续各自发展

,统一的民族性就根本无从谈起——如果我们考虑到两岸相对隔绝已经引

起的严重的民族和国家认同方面的问题和令人忧虑的趋势,我们就能够理

解秦始皇和铁血统一中国的历史价值,而当时的交通条件决定了人们之间

的直接交往要比现在落后百倍。这种价值不能从它在当时引起的东西去理

解,而应当从“创造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基础”和“开创中华民族和中华

文化延续下来的历史基础”这样角度去理解。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上述统

一,中华民族就无法形成;如果没有上述统一,那么中国人的主体民族汉

族在历史上能否形成并延续下来便会成为严重的疑问,至于其文明的延续

就更成问题了。正因为如此,即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残暴、荒淫……

的皇帝(还好他不是),但是与在分裂的持续发展会使中国人和中国失去

历史基础的情况下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绩相比,那都算不了什么(在当时

的中国,将荆轲、屈原之类看成是爱国英雄是正确的,因为当时中国和中

国人都还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是进行中的事情,而绝不是完成了的事情

)。秦始皇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之父,民族之父——在此意义上,我认为

对秦始皇陵应当永久保护,绝不能挖掘。因为子孙们出于对历史的好奇而

挖开祖坟无论如何也是和中国人的基本道德相悖的。

秦始皇因为坑杀了一些列国的遗老遗少们(也许从当时历史角度来看

,他们是坚决的爱国者),烧了书生们喜欢的书籍,所以文人们出于“自

我保护和自我肯定”的需要,是恨透了秦始皇的,尽管没有秦始皇,他们

和他们的国家的历史基础就不存在。这些人的着眼点是对秦始皇那个人的

具体行为感情方面的评价和某种自我中心主义的价值评价,而绝不是真正

客观地对秦始皇的历史评价——对秦始皇的客观的评价也许应该站在敌人

的角度上进行——站在一个一直试图灭亡中国但始终未能如愿的民族或者

国家的角度上,反思一下这个民族的形成和延续的历史根源,才能真正理

解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即“创造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基础”和“开创中华

民族和中华文化延续下来的基础”。

最后强调一下,如果我们想当然地把当时列国的人都看成中国人,把

他们理解为一个民族中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否则屈原就是分裂分子了

。呵呵!)。中国人或者说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历史是非常复

杂曲折的,它是不计其数的多民族长期融和的产物——而这样一种融合的

历史基础就是被强权整合在统一的国家里,在书同文之类的规范下经历漫

长的演变。不了解这一点,已完成了的民族观去看待形成中的民族历史,

就会陷入到混乱中——前一阵子关于岳飞的讨论就是这种混乱的产物。明

白了这一点,就会理解秦始皇作为中华民族的缔造者的历史功绩,就会知

道为什么他是民族之父了——在此意义上,他的功绩是不可超越的——也

许即便是中国再出一个能够统一全人类的伟大人物也是如此。

一、政治

1,提高帝王尊严

2,厉行中央集权

3,废封建置郡县

4,加强基层统制

二、军事

1,销毁兵器:为防止六国遗民之叛乱

2,夷平险阻:以防止封建割据之再现

3,移民戍边:以加强边防、开发边疆

4,普遍征兵

5,修筑长城

三、经济

1,迁徙豪富:迫迁咸阳,便于监视,又可促进首都等地之繁荣

2,统一货币

3,统一度量衡

4,定土地私有

四、交通

1,统一车轨

2,修建驰道

3,沟通水路

五、文化

1,统一文字

2,统制思想

六、对外

1,北伐匈奴:战国末年以来,匈奴时常南侵,威胁到燕、赵、秦等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故北方边境诸国均各自修建长城以御防之。秦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15年,『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西北斥逐匈奴』(《史记.秦始皇本纪》)。接着乃在燕、赵、秦旧长城之基础上,加以增筑,连结成一条长达五千余里的所谓『万里长城』。是为古代中国及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

2,经略百越

统一六国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逐渐强大,从各方面都表现出新兴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统治后期,秦国并吞六国的条件已逐步形成。秦始皇执政以后,尽管在如何统治中国的方法上与吕不韦有分歧,并从而引起一场屠杀,但在向东发展消灭各割据的诸侯国的基本方针上,他始终坚持秦的既定国策,没有丝毫动摇、犹豫,他认清了有利形势,当机立断,一鼓作气的完成了统一事业。只要看看秦始皇执政以后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国进军的步伐几乎是马不停蹄:

公元前二三八年至前二三○年,秦军不断向韩、赵、魏进攻,为大举消灭各诸侯国做准备。

从公元前二三○年开始,几乎是一年一国地消火它们:

前二三○年灭韩

前二二九年攻赵

前二二八年灭赵

前二二七年攻燕

前二二六年灭燕

前二二五年灭魏

前二二四年攻楚

前二二三年灭楚

前二二二年灭代

前二二一年灭齐

从这样进军步伐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统一的气魄和胆识。所以贾谊说他“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中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这样坚决果断地推进统一战争,战国的局面是否能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结束,恐怕还是一个问题。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后,秦始皇是对秦国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唐甄曾说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看法是对的。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这种摇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伕,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于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从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为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其它诸侯国是极为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对秦的记载。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着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也是由于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