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官和武官的衣服有什么区别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官服分颜色从唐朝开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吏,亦不拘品级,都穿排袍。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品级。清代官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用绛色;外褂在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

隋统一全国,一方面推行汉族已经形成的的服饰制度,另一方面也难以摆脱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隋炀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将相各服其服。下令不准百姓服黄色衣裳,从此黄色也了皇帝专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当时丝织业的发达,审美观念的独特,所以当时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幞头形制富于变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颇为流行,女服色彩艳丽。五代十国享祚日浅,服饰大体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变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也曾经多次修改。但与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创新,色调趋于单一,有向质朴、洁净、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男子上身以圆领长袍为主,以季节不同而服凉衫、紫衫、毛衫、葛衫、鹤氅等。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缕、毅、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南宋时期,“服饰乱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饰仿照先秦时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饰则仍是披发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认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饰、内臣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样制、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一般男子服饰,以袍衫为主,形制多样,儒生文士则以襕衫、直裰为常衣。妇女服饰主要有袍衫、袄、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清代官服以顶戴花翎显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礼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

参考资料:http://www.cmfu.com/readmaterial.asp?id=89

在等级社会中,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贾谊《新书服疑》)。

据说从舜时开始,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按汉代大儒孔安国的说法,十二章就是十二种图案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即雉)、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黻(形)。天子之服十二种图案都全,诸侯之服用龙以下八种图案,卿用藻以下六种图案,大夫用藻火粉米四种图案,士用藻火两种图案。上可以兼下,下不可以兼上,界限十分分明。这些图案的意义,古人说法也不一致,估计和古代巫术有关。“日”、“月”、“星辰”代表天,“山”古人认为是登天之道,历代皇帝都要到泰山去封禅,因而这四种图案是皇帝独用的。“龙”是王权的象征,“华虫”近于凤,这两种图案按先秦古制是天子、三公诸侯才能用的,天子用升龙,三公诸侯只能用降龙。而平民穿衣,则不准有文饰,被称为白衣,所以后来称庶民为白丁。

历代官服上的等级标志标记不尽相同。“十二章”古制后来被改革掉了。如明代官员的公服用花来表示。一品官用圆径五寸的大独科花,二品用三寸的小独科花,三品用二寸没有枝叶的散花,四品五品用一寸半的小杂花,六品七品用一寸的小杂花。八品九品没有花,大约就是上海俗语所谓的“呒啥花头”了。这是上朝奏事、谢恩时穿的。官员平时办公穿的常服图案又有不同:文官一律用鸟类来区别等级高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律用兽类来划分上下不同,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这倒真应了旧时文武百官无非都是皇帝羽翼爪牙之说了。除此之外,冠饰、束带、佩带物等等,在在都以不同形制作等级之分。如清朝冠顶上东珠的多少有无,宝石的颜色大小,从皇子亲王到七品芝麻官,都按身份的尊卑贵贱有严格的规定。八品以下,珠也没有,宝石也没有,只是个光顶子。

戏装的夸张美 传统戏曲服装,俗称“行头”,是古代服饰的美化和艺术的再创造,它以明代服装为主,杂糅了上自唐代,下至清朝的各时代服饰式样。 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的特点之一就是套式化。上至皇帝,下至奴婢仆役、囚徒乞丐,各色人等,都有与角色身份、地位、职业、场合乃至性格相配的专门服饰套式。同是宰相,朝廷上要戴“相貂”,居家则戴“相巾”。《战宛城》中的曹操,“挟天子”的日子还不长,戴的是“相貂”;《逍遥津》中的曹操,“令诸侯”已近二十年,戴表示丞相身份的“相貂”已不够了,要戴金缕绒球、两侧金色如意翅的“文阳”了。这种戏装套式系列,主要是明清两代逐渐形成的,是许多艺人点滴创造的积累,这与二百年来京剧发展的关系尤为密切。

传统戏曲服装中的“蟒”,是帝王将相的官服,圆领大襟,上绣云龙等花纹,下摆及袖口绣海水的象征性纹饰,皇帝穿黄色团龙蟒,将相穿其他颜色的独龙蟒。还有“女蟒”,是后妃、诰命一品夫人、女将的朝服,上绣丹凤朝阳或凤凰牡丹等图案。历史上元、清两代帝王,对龙的垄断,不像宋、明那样严。元代把“真龙”的形象定为五爪二角,其他兴云布雨的龙和“混江龙”、“入云龙”之类只能是四爪或三爪的。明代就不一样了,为了避免混淆,除了把四爪、三爪的称为蟒,与五爪的龙加以区别外,还严禁臣民穿蟒衣。嘉靖十六年,兵部尚书张瓒穿了一件有点像蟒纹的衣服,明世宗大怒,谕阁臣夏言说:“尚书二品,何自服蟒?”夏言回答说:“张瓒穿的是一件钦赐的飞鱼服,色彩鲜明,有点像蟒罢了。”嘉靖皇帝说:“飞鱼为什么绣了两只角?”遂下令严禁。在这样的情况下,演戏怎么可能让帝王将相后妃贵妇一起穿上“蟒”呢?所以戏装系列中的“蟒”,是不可能在明代出现的。清代则不然,其朝服之制,皇帝、后妃、皇子、亲王都用龙袍,亲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文武三品都用蟒袍。比照戏剧服装系列把帝王将相的朝服统称为“蟒”,完全符合清代的服饰观念。至于戏中帝王的朝服不称龙袍而也称蟒,只是因为这“帝王”究竟是“戏子”扮的,有所避讳而已。

为了给观众更多的美感享受,戏曲服装多缀美丽饰物,如珠花、绒球、丝绦、雉尾等。像舞台上吕布、周瑜在紫金冠上插两根长长的雉尾,为演员演活角色增加了许多做戏的机会。这是生活中所没有的。《明史舆服志三》说,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有公、侯、伯爵位的出席典礼,冠上要插雉尾。但那是公、侯、伯,而且只在典礼上用,武将或都督在军中是没有这种装束的。吕布和周瑜生活的时代,有一种武冠,“加双尾,竖左右”(《后汉书舆服志下》)。但舞台上的“翎子”比实际上的尾长了起码有四五倍。这就是艺术的夸张。

...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朝廷对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

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朝廷对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