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分布如何?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普查年份0---1415---6065岁及以上老少比

196440.7055.703.608.8

198233.4561.664.8914.6

199027.6166

200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化水平排序

省名市镇人口比重(%)省名市镇人口比重(%)

全国36.09青海34.76

上海88.31新疆33.82

北京77.54重庆33.09

天津71.99宁夏32.43

广东55.00陕西32.26

辽宁54.24湖南29.75

黑龙江51.54广西28.15

吉林49.68安徽27.81

浙江48.67江西27.67

内蒙古42.68四川26.69

福建41.57河北26.08

江苏41.49甘肃24.01

湖北40.22贵州23.87

海南40.11云南23.36

山东38.00河南23.20

山西34.91西藏18.93

(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

直接影响城市化水平的是城镇区域及其人口数量。城镇区域扩大,人口增多,使城市化提高乙据统计,1990年我国地级市185个,县级市268个;2000年地级市259个,县级市400个。十年间,地级市和县级市数量分别增长了40%和49%,同时建制镇数量也有大幅度增加。城市数量明显增多,城镇区域扩展,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化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凡是经济保持强劲增长的城市地区,必然吸引大量外来人口,从而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九十年代我国城市化的后来居上者,福建、江苏、浙江、广东等省的经济旺盛走势充分说明了这点,相反一些老工业基地的停滞不前,其城市化水平的相对落后,也反证了这一规律。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仍显滞后。中科院《200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指出,与人均GNP相当国家的城市化率相比,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率低了10个百分点,与我国的工业化率相比,低了12个百分点,与我国非农就业比重相比,低了20个百分点。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政策,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引导、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四、人口的区划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在国土上的分布极不平衡。 为了反映我国人口地域分布的特点及其差异,把全国人口分布划成8个区。

Ⅰ.东北区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处我国东北。总面积79.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8.3%。2000年总人口10655万人,占全国的8.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5人,稍高于全国平均的人口密度。本区是我国的粮食、木材、能源、钢铁、机械工业基地,开发历史较早,工农业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人口较多。

Ⅱ.华北区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等3省2市。总面积53.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5.66%。2000年总人口2746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6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到509人。本区地处黄河下游,地形平坦,开发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人口较集中。

Ⅲ.华东区 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5省1市,总面积81.9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8.62%。2000年总人口3170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5.0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87人。 本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境内多丘陵、平原,工农业较发达,人口密度较高。

Ⅳ.华南区 包括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6省(区),总面积71.7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55%。2000年总人口2429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38人。本区地处热带、亚热带,水热资源丰富,区内多丘陵、低山、平原,矿产资源丰富,工农业发展较快,人口分布较多。

Ⅴ.西南区 包括四川、贵州、云南三省,总面积112.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1.8%。2000年总人口1923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1人。本区位于西南内陆,气候温暖湿润,农产十分丰富。煤、天然气、水力、金属矿产蕴藏量较丰富,工业有一定水平。区内多山地、高原,交通不便,加之人口密度较高,生态退化重。

Ⅵ.黄土区 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4省(区),总面积81.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8.6%。2000年总人口10026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8%,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22人。本区大部位于黄土高原,属半干旱气候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经济不发达,人口超载问题突出。矿产丰富,开发前景好。

Ⅶ.蒙新区 指内蒙古、新疆两个自治区,总面积28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9.55%。2000年总人口430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人。本区地处西北内陆,属于旱、半干旱气候区,自然条件差,多戈壁、沙漠,经济落后。人口不多,但土地承载能力低,超载问题也较突出。

Ⅷ.青藏区 包括青海、西藏2省(区),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0.2%。2000年人口78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6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4人,是8大区中人口最少的地区。本区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气候严寒,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所以人烟稀少。

作者:郭焕成 李嘉明 刘永利 贾毓慧 等

编辑整理:毕于运

东多西少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千姿百态,各呈异彩,和睦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为了让海内外读者对中国的少数民族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在国家民委的大力支持下,本版从今天起推出《民族知识百题》专栏,以问答的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知识,敬请垂注。

中国共有56个民族,它们分别是: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相对汉族来说较少,所以习惯上把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为9056万(1990年中国大陆人口普查统计数,下同),占全国总人口的8.01%。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也多少不等,其中: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壮族(1555万);人口在1000万以下100万以上的民族有17个: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人口在100万以下10万以上的民族有15个:傈僳族、佤族、畲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仡佬族、锡伯族;人口在10万以下1万以上的民族有15个: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基诺族;人口在1万以下的民族有7个:高山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在中国县级行政区域都有居住。少数民族除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四川、湖南、湖北、吉林、辽宁、黑龙江、海南、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外,还约有1000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

参考资料: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5573/571142.html

普查年份0---1415---6065岁及以上老少比

196440.7055.703.608.8

198233.4561.664.8914.6

199027.6166

200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化水平排序

省名市镇人口比重(%)省名市镇人口比重(%)

全国36.09青海34.76

上海88.31新疆33.82

北京77.54重庆33.09

天津71.99宁夏32.43

广东55.00陕西32.26

辽宁54.24湖南29.75

黑龙江51.54广西28.15

吉林49.68安徽27.81

浙江48.67江西27.67

内蒙古42.68四川26.69

福建41.57河北26.08

江苏41.49甘肃24.01

湖北40.22贵州23.87

海南40.11云南23.36

山东38.00河南23.20

山西34.91西藏18.93

(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

直接影响城市化水平的是城镇区域及其人口数量。城镇区域扩大,人口增多,使城市化提高乙据统计,1990年我国地级市185个,县级市268个;2000年地级市259个,县级市400个。十年间,地级市和县级市数量分别增长了40%和49%,同时建制镇数量也有大幅度增加。城市数量明显增多,城镇区域扩展,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化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凡是经济保持强劲增长的城市地区,必然吸引大量外来人口,从而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九十年代我国城市化的后来居上者,福建、江苏、浙江、广东等省的经济旺盛走势充分说明了这点,相反一些老工业基地的停滞不前,其城市化水平的相对落后,也反证了这一规律。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仍显滞后。中科院《200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指出,与人均GNP相当国家的城市化率相比,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率低了10个百分点,与我国的工业化率相比,低了12个百分点,与我国非农就业比重相比,低了20个百分点。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政策,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引导、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四、人口的区划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在国土上的分布极不平衡。 为了反映我国人口地域分布的特点及其差异,把全国人口分布划成8个区。

Ⅰ.东北区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处我国东北。总面积79.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8.3%。2000年总人口10655万人,占全国的8.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5人,稍高于全国平均的人口密度。本区是我国的粮食、木材、能源、钢铁、机械工业基地,开发历史较早,工农业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人口较多。

Ⅱ.华北区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等3省2市。总面积53.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5.66%。2000年总人口2746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6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到509人。本区地处黄河下游,地形平坦,开发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人口较集中。

Ⅲ.华东区 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5省1市,总面积81.9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8.62%。2000年总人口3170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5.0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87人。 本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境内多丘陵、平原,工农业较发达,人口密度较高。

Ⅳ.华南区 包括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6省(区),总面积71.7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55%。2000年总人口2429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38人。本区地处热带、亚热带,水热资源丰富,区内多丘陵、低山、平原,矿产资源丰富,工农业发展较快,人口分布较多。

Ⅴ.西南区 包括四川、贵州、云南三省,总面积112.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1.8%。2000年总人口1923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1人。本区位于西南内陆,气候温暖湿润,农产十分丰富。煤、天然气、水力、金属矿产蕴藏量较丰富,工业有一定水平。区内多山地、高原,交通不便,加之人口密度较高,生态退化重。

Ⅵ.黄土区 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4省(区),总面积81.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8.6%。2000年总人口10026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8%,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22人。本区大部位于黄土高原,属半干旱气候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经济不发达,人口超载问题突出。矿产丰富,开发前景好。

Ⅶ.蒙新区 指内蒙古、新疆两个自治区,总面积28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9.55%。2000年总人口430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人。本区地处西北内陆,属于旱、半干旱气候区,自然条件差,多戈壁、沙漠,经济落后。人口不多,但土地承载能力低,超载问题也较突出。

Ⅷ.青藏区 包括青海、西藏2省(区),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0.2%。2000年人口78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6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4人,是8大区中人口最少的地区。本区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气候严寒,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所以人烟稀少。

作者:郭焕成 李嘉明 刘永利 贾毓慧 等

编辑整理:毕于运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