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经理世界副总编贺志刚: 四类人在玩微博
【搜狐IT消息】6月9日,IT经理世界副总编贺志刚做客搜狐就微博主题交流时表示,微博的爆发流行四类人起来主要的推动作用,而微博理流行的背后也有三方面因素在主导。

IT经理世界副总编贺志刚
贺志刚表示,这四类人包括:一是名人资源,通过名人资源把效应带动起来,这和当年博客的兴起有类似作用;二是媒体从业人员,这部分人基本上以写字为生,他们的思想或者信息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传播,并且成本相对较低;三是,IT从业人员,这些人本身对技术非常敏感,会率先使用;四是,一些有推广目的的企业用户。而前两者,数量和规模相对较多。不过,贺志刚表示,普通的大众还没有特别形成一个有特定传播倾向和特定的人群。
对于微博的流行因素,贺志刚认为,根本原因是有了像搜狐等这样的门户有实力的网站在做推动作用才能迅速地把这个新产品推到前台,并使之成为一个非常大众化的产品。而微博带来的新鲜感、以人为中心的特性,以及无处不在可出传播的特性,使得微博快速发展。
更多内容详见如下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搜狐网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搜狐IT嘉宾访谈室非常荣幸地请来了IT经理世界副总编贺志刚(微博地址:http://t.sohu.com/hezhigang)老师。我们请贺老师来主要做一个关于微博的访谈。本周,搜狐微博和《IT经理世界》合作了一个栏目--《IT经理世界搜狐集体开微博》,每日推荐一位IT经理世界的重要微博作者,反响非常不错。今天我们就请来贺老师就微博的事情交流交流。
贺志刚:非常感谢搜狐给我们提供这么一个平台,帮我们开通一个集体的微博,对我们杂志社的推广起到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谢谢!
微博流行有三因素
主持人:谢谢,也请贺老师在谈微博的过程中给我们举一些好的实例来说明这个工具。首先请贺老师谈一下对微博的理解和认识。

IT经理世界副总编贺志刚
贺志刚:微博现在给它定义我觉得不是那么着急的事,因为大家对它的认识已经很多了,认识微博还是从twitter开始,它是人际关系的一个新的媒体。在以人为中心的前提下,可以更为有效、更为迅速地聚合一些信息。这从微博和twitter发展的历史来看,已经被证明很多次了,微博怎么能够迅速的传递重大的消息,怎么能够维系朋友之间的圈子。怎么能够把家常里短的信息在朋友间、互联网上进行传播,这个事情目前已经不需要再去证明它了。包括现在各大门户网站都在推自己微博的平台,大家都认识到微博的传播方式对于现代人的以互联网为中心、以人际交往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方式,基本上是高度认同的阶段。
主持人:贺老师刚才也提到了twitter,很多人也在比较twitter到底和中国的微博有什么样的区别,也觉得现在我们说的微博就是twitter。只不过来到国内改了一个名字叫微博。那么现在的微博在中国是否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twitter相比有什么差别吗?
贺志刚:之前我还玩过TWITTER,那会儿觉得它的信息和我们现在看到的信息区别很大。至于从技术、平台或者模式上来讲,我觉得差别不是很大。就是因为可能门户网站对信息的把控能力更强一些,所以你可能得到的这些信息的样式,或者信息的内容不太一样。基本上是这样一种感觉。我自己觉得当时还没有做微博产品之前,饭否、叽歪等都在做这样的东西,这感觉就和当年的博客产品差不多。当年的博客也是一直在推这个产品。但是由于各方面,资金、推广方式、平台受限很大。反而后来搜狐等在推新产品的时候把它托起来,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在中国只有有实力的机构才能迅速的把这个新产品推到前台,能够成为一个非常大众化的产品。也可能是一个方面。
主持人:我觉得微博很火爆,可能跟我们从事的文字工作有关,您觉得微博的流行因素是基于哪些方面的原因?这种情况会不会持久?
贺志刚:这个流行,对中国的用户来讲,首先,它很新鲜,因为从用户的角度来讲,我之前用twitter,他给我带来很好的用户体验,我能够对信息的接受速度很快,但是在被屏蔽之后,很难找到这样替代性的产品。如果有一个机构推出这样的产品,大家可能照样去玩,还是很有意思。另外,这个产品本身的特性是能够以人为中心,迅速的积聚和传播信息,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而且它能够让你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传播。有手机就可以做,有一台电脑就可以做,可以随时登陆互联网,随时传递这样的消息,这是非常关键的原因。至于其他的一些特点,我自己觉得可能在应用的过程里面,大家都能够看得到。比如说如何去影响你的粉丝群,怎么能够迅速的与你的粉丝互动。这些都是这种新的互联网产品带给大家的一些新的体验。个人的博客也是一种个人信息的传播和互动的方式。但是他和微博之间的灵活性和即时性相对来说差一些。这方面还是一个新鲜的体验的感觉。
另外,微博的流行还要归功于搜狐这样的门户网站的投入,你们在做新产品的时候,不光是要搭建一个技术的平台,投入大量的人力,这样一些资源去推广,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延续了自己的优势,这个时候它往往更有吸引力,比当年草根的微博,比如说饭否、叽歪,他们可能是一个小众的圈子在玩,人不是很多,虽然他从技术上来讲具有TWITTER在国外的绝大部分的特性,但是他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没有真正的火起来。这也是根据推广能力和资源的集聚能力,门户网站有很强的资源,他需要一个产品、出口来释放,找到这个出路之后迅速的就能推出来。四类人在玩微博
主持人:我觉得贺老师对我们门户做微博给予了极大的肯定。您刚才也讲了微博的很多特点,您认为,很多人都在问,微博到底有什么样的人在玩,有几类人在玩?

IT经理世界副总编贺志刚
贺志刚:这个应该比较明显,搜狐在做微博推广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基本的判断。第一是原有的门户网站积累的资源,名人的资源,当年做博客的时候也是这样的,通过一些名人资源把效应带动起来。还有一部分群体就是,一些媒体从业人员,这部分人基本上以写字为生,写作是他们工作的主要类似,所以对他们来讲,他们的思想或者他们的信息在不同的平台上传播,成本是相对很低的,所以他有一个天然的联系。目前来讲这两部分是比较多一些。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IT从业人员,因为这些IT从业人员本身对技术非常敏感,如果有一个新工具可以使用,肯定是这些人春江水暖鸭先知。还有一些人,他有一些相应的推广门路,有一些企业,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戴尔这个公司,他当年在国外的时候twitter帮助该公司销售。也可能是有推广需求的企业他们会比较敏感的运用到这种方式来推广。现在看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些主要的人群来使用。其余的,至于说普通的大众还没有特别形成一个有特定传播倾向和特定的人群。
主持人:您刚才也说到了企业客户也比较看重这一块,我看现在有很多不管是大企业、中小企业都会有。你觉得中小企业对这一块的需求大吗?
贺志刚:我觉得很大,因为本身这个东西,第一,是免费的,不需要花钱。第二,你可以在上面没有限制的去传播你的东西。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案例就是最近大家都会看到奇虎的周鸿祎利用微博发起了一场战争,也可以说是一场战斗,对于安全产品、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可能对大家都是一个很大的普及。不只是企业之间的争强斗狠,大家在这样的争斗过程里面,包含不同企业之间的个性差异、不同企业家之间个性的差异,不同产品的历史由来、特点,在这场微博战里都能够看到。我看到这些之后在我微博里也说了一句话:“说句实在话,看几家安全公司的嘴仗,作为一个用户,咋觉得越来越不安全了呢?”。他们之间的战争对于微博的产品特性利用的淋漓尽致。
微博对传统媒体增值多多
主持人:有人说,微博是最新的媒体传播路径,贺老师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补充和看法?
贺志刚:这是肯定的。现在微博在新媒体工具所体现出来的特性的确是原来那些媒体所不具备的。微博是能够带来很新的、非常新鲜的体验,以及微博的互动性、即时性是其他媒体达不到的。而且微博出来以后,几乎参与程度极高。我看周鸿祎的微博,他发言之后,迅速被转达、被评论。你仿佛站在一个广场上,不同的人在喊话,其他人也在跟你喊话,这种效果是其他媒体不能达到的。
主持人:您说到这一点,刚好我们现在也和IT经理世界杂志也在做微博方面的尝试和推广。从这一点上,贺老师能否谈谈,您觉得传统媒体,特别是杂志和传媒,应该怎样好的结合微博去做一些传播途径的拓展,或者是其他想法的结合?
贺志刚:这个真的对我们帮助很大,因为从杂志的角度来讲,杂志的从业人员的沉默成本很高。IT经理世界是双周刊,一个月有两次,对一个记者来讲,一个月基本上写两篇文章,一般的工作就是万把字的工作。但是在这一个月里接触的信息非常多。记者们参加一些会议、做一些采访、甚至他在资料搜集的过程里面,都会接触大量的信息。但是这样的信息在我们这些传统的杂志里面被过滤掉了,是因为你不能体现在杂志上,毕竟杂志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产能是很低的。比如说博客起来之后,我们的记者还可以写博客,写博客的要求相对更随意,没有对杂志的要求那么高。微博起来以后也是这样一个情况,他可以把他平时得到的一些零散的信息也可以传播出来,如果他觉得有意思,或者加了他特意的点子,也会形成一个很有意思的信息、很有价值的一个信息。另外,包括博客和微博都是以个人为主的产品。这样,可能对于记者或者是编辑个人品牌的树立也是很好的。在没有这些产品之前,记者和编辑的品牌只能体现在杂志上,其他的很难体现。这对大家都是一个增值的方式。可能在平时是边角料的、没有办法用的,散碎银两也可以把他的价值体现出来。
主持人:而且没准这些散碎银两的价值会更大?
贺志刚:没错。因为记者在写东西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文风,五千字的文章是什么样,三千字的文章是什么样,一千字的文章是什么样,他很熟。但是微博这样的形式往往会激发他的灵感。我们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我有时候想到一句话可能真的很有意思,但是过一会儿就把它忘了,但微博就会马上把它展现出来。所以人家说论语就是微博。微博与博客根本区别在于传播方式的不同
主持人:包括搜狐在做微博的时候也在讨论博客和微博的区别,大家认为微博就是博客短小精悍,但是它的时效性和传播链条也和博客很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想听一下贺老师的想法,您认为微博和博客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贺志刚:我自己感觉他们可能都是个人的东西,博客从写作方面来讲,要比微博更完整一些。另外,我也看到很多人说博客的产量是比较低的,我一天写一篇博客。微博可以随时随地表达。另外,根本区别在于传播方式的不同,微博是以人、以人际关系为中心。这样它带来了即时性、灵活性、反馈非常迅速。博客相对来讲弱一些。我们知道博客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集合的东西。但是我自己也有一个感觉,博客相对比微博深沉一些,篇幅也长一些,微博更零散一些、更灵活一些。但是现在包括我也在用微博和博客连接的。写了博客之后可以在微博上直接体现出来,这又成为一个相互连接的产品。
主持人:现在都在打通产品,可以有短的博客,也可以有长的微博。
贺志刚:搜狐的微博没有字数的限制,这也是一种创新。的确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你在写微博的时候突然发现150个字需要能说清楚,但是你又不能上传,需要做一些精简。你们这应该是基于用户体验的改造,是不错的东西。
主持人:在我们的微博里面有一些专门做媒体的人士也在探讨,微博媒体化,企业怎么用微博这一块,都谈得比较多。
贺志刚:这方面我倒是没有特别明确的想法。微博现在我自己觉得,把它当做一个媒体来看。因为你可能用一些特别明确的术语去概括他,有很多人是做这样的工作,他的传播是什么样的特点,网络化、人际性的。我自己觉得这样的概括对于我个人来讲,意义不大。这些特性是它天然就有的,你可以总结出他无数的特点。所以微博的媒体化我自己觉得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从个人来讲,你的信息,因为传统的传播学理论认为信息是一门技术。从博客出来以后,个人化的媒体也就是博客,现在微博也是个人媒体一种新的方式。他的特点和之前的博客不不太一样,他的传播的方式、速度、效应就不不太一样。作为媒体的功能对企业来讲,这种媒体的实用性很好,比如说传统的媒体一般企业在使用这种媒体的时候成本都很高,要不然你就花钱做广告,要不然你就去动用各种的公关力量试图通过媒体来影响公众。但是现在可能对于企业来讲,很多方式不需要那么麻烦,只要有我的话语、我只要有我想说的话,就可以去影响公众。但是反过来看这种传播的方式的效应是很可怕的。我们知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如果要放大一个事情,它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基本上是没有办法控制的东西。所以我自己可能对于微博的媒体化的看法,其他的网络的特点可能是从传播体系本身的方面来看的。
看好微博发展 期待微博有特色
主持人:您说自己很早就在用TWITTER,包括国内的饭否,现在在使用搜狐的微博。作为一个资深的微博人士,您觉得微博应该怎么去做?怎么去运营微博?
贺志刚:也有很多人在探讨这个东西,我看到原来国内有出版翻译的美国人写的一本书,名字叫《微博力》,那本书上介绍了怎么去经营自己的微博:先要去关注一些名人,如果能够被名人加为他的粉丝会有什么样的效果;怎么去遣词造句;在140字的构造上怎么去想一些各种各样的办法,去做这样的一些东西,等等。我个人感觉怎么去运营取决于你对这个东西寄予什么样的希望,微博对你来讲是什么样的目标,你希望通过它做什么。如果你期望特别高,你就要去运营它。如果你觉得它只是你分享一般信息的平台,这个事就相对容易一些。我觉得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我可能对这个东西没有寄予太高的希望,所以我只是偶尔看书看到有意思的东西,偶尔和朋友交流,稍微带一点火花的想法,或者是跟自己工作很相关的一些事情,我可能就把它放在微博上。另外,我们关注了很多人,可能跟自己做媒体的工作有关系,你要有一定的信息饥渴症,我还是希望能够在上面得到什么,看到什么样的人在关注什么样的事情。这是我的简单看法。
另一方面,也跟背后的团队有关。因为我们在微博推出来之后也看到,在微博上出来的很多人背后往往都是有一个团队在运营、在经营他。有一些明星我都不知道这是不是他写的,是不是他在做这样一个事情。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这就看你自己想怎么样,目标是什么。因为我自己很多朋友在上面,他们的目的,一个是朋友交流圈,另外,有的公司有很多企业用户,不大不小的机构,他们对自己的产品有一定的推广需求。我个人感觉这些东西的效果不是太好。
贺志刚:我现在倒是比较期待的就是,如果有人能够有意识的以这个作为一个出发点,营造一些话题的圈子、网络的圈子,通过这些来产生一个正向的互动。这样可能对于个人和对于微博的群体来说都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运营方式。前几天有人在跟我讲,大家可能都是比较喜欢看书的人,就在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做一个小范围的读书的群体。这个群体里面相互之间会定期推荐一些书。但是这个尝试现在还没有做。
主持人:回头来搜狐我们可以从技术产品上提供一些支持。
贺志刚:目前只是这样一个想法,我觉得这样一个方向是正向的、建设性的。因为读书对于很多人来讲是一个事关品位的事,你看什么样的书能够决定你的品位如何。大家都想知道别人看什么样的书,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当时在想如果这个东西能够成为一个品牌,这个小的微博,这些人在维护他,他逐渐形成一个小的品牌,大家可能都觉得这些人推荐的书还是有一定品位的,他们的观点还是值得信赖的,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主持人:谢谢贺老师。最后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因为微博现在推的时间在国内还不是特别长,这会不会是一时的潮流?您对未来微博的发展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贺志刚:大家现在有这样的担心,担心当年博客起来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一种方式被推起来的,而且迅速的爆发式的全民博客的感觉,现在大家都来写微博的感觉。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呢?可能跟目前的推动方式有关系。因为门户网站推动这个事情,投入的精力和资源很多。他也是即有的资源重新释放一遍。我担心会不会造成这样一个情况,可能这些人相对之间有一个自娱自乐的平台。另外一种担心,在多长时间之内,互联网会有更有意思的产品出来,如果这个速度很快的话,大家可能迅速的又把兴趣转移到那个上面去。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网民总数来说,微博的使用量相对要少,这是一个很好的潜力。但是从目前的竞争状况来看,门户网站之间产品的同质化很强。同质化很强了以后,就造成让人觉得很奇怪的事情。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问题,大家相互的模仿不成问题,但是怎么能够在这个东西上形成自己的特点,形成一个很有意思的特性,这个是很关键的。有的可能就是靠大量的人、大量的规模去成长。有的可能就是靠他本身的特性、特质、魅力就足够吸引很多人。我自己感觉微博还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微博的商业模式并不那么清晰,包括twitter也是有这样的问题。
主持人:最后,请贺老师给搜狐博客提提建议。
贺志刚:看绝大多数产品,最基本的你要去关注客户体验,所以我刚才说你们把140字的东西突破了,但是我不知道在手机上是不是也是这样的。这可能是基于用户体验的。所以对于搜狐来讲,最重要的一个事情是怎么样去关注用户的体验。真正提升用户体验。
主持人:谢谢。我们也非常感谢贺老师对搜狐微博的建议。也非常感谢贺老师今天跟我们谈了很多搜狐微博方面的很多想法。谢谢贺老师。
贺志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