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哲人与启蒙: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卷1)(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施特劳斯集)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犹太哲人与启蒙: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卷1)(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施特劳斯集)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哲学,亚洲哲学,以色列哲学,
  品牌: 张缨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页码:455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08055428

·条形码:978750805542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施特劳斯集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犹太哲人与启蒙: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卷1)》主要内容简介:犹太复国主义之源(1924)、评温伯格的批评(1925)、武装的教会(1925)、评弗洛伊德《一个幻觉的未来》(1928)、论政治犹太复国主义的意识形态(1929)、罗森茨威格与犹太教学术研究院(1929)等。

媒体推荐犹太教是一种民族一国家性宗教,而非普适性的宗教(比如佛教),哲学与任何宗教都有冲突,犹太教与希腊哲学的冲突已经有两干多年的历史,如今犹太教哲人还在思考这一冲突,这对我们思考中国儒教与西方哲学的关系有什么启发?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学人已经经过了相当彻底的现代启蒙洗礼,对我们来说,启蒙哲学恐怕同样是内在的生存性问题。

——刘小枫

编辑推荐《犹太哲人与启蒙: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卷1)》: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施特劳斯集

目录

编者说明

二十年代

答法兰克福小组的“原则之言”(1923)

评“犹太复国主义和反犹主义”讨论(1923)

诺焘的犹太复国主义(1923)

拉伽德评传(1924)

犹太复国主义与正统(1924)

犹太复国主义之源(1924)

评温伯格的批评(1925)

武装的教会(1925)

评弗洛伊德《一个幻觉的未来》(1928)

论政治犹太复国主义的意识形态(1929)

罗森茨威格与犹太教学术研究院(1929)

三十年代

柯亨与迈蒙尼德(1931)

简评迈蒙尼德和阿尔法拉比的政治学(1936)

神意学说在迈蒙尼德作品中的位置(1937)

阿布拉瓦内的哲学趋向与政治教诲(1937)

评阿布拉瓦内对王政的批判(1937)

四十年代

事关犹太人问题对轴心国的再教育(1943)

五十年代

序胡锡克《哲学论著集》(1952)

论《创世记》的解释(1957)

致编者的信:以色列国家(1957)

弗洛伊德论摩西与一神教(1958)

一段未宣读的开场白(1959)

六十年代

追忆阿容松点滴(1961)

为什么我们仍然是犹太人(1962)

附录

克雷默/斯忒恩施特劳斯与《迷途指津》的英译

……[看更多目录]

文摘倘若民族的最内在价值是独立于国家,那么从卡u反的角度,国家就必然是民族性的。国家只是民族生存的手段,但它是一个具有民族特性的必要手段。[国家的]外衣必须适应民族这个身体。进而,倘若国家在形式上拥有主权,它必须为了能够效力[于民族]而进行统治。在国家权威下对民族的更深层的各种关注只能涉及它们的技术方面,“事关它们的外在表现”。然而,在国家的合法领域,国家在自身之外并不容许任何权力。个人并没有任何“权利”(right)能证明背叛属于国家职能领域且不利于个人的各种措施是正当的。①

除了满足民族需要的有用性以外,国家没有任何其他价值标准。首要的民族必然性就是面对其他民族的民族安全。倘若需要的话,国家通过战争来提供这样的安全。作为国家的最高的现实形式,战争并非服务于理念:战争并不需要披上圣战(Missionskriege)的外衣。

在此可以看到犹太人解放的一切意识形态先决条件的缺席。既然国家是民族的一项功能,在其中,民族在某种限度内将各种针对个人的强制(Gewalt)转让给国家,那么根本就谈不上个人权利意义上的人权(den Menschenrechten)。那所有民族的平等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