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标准预测试卷及历年真题(2010最新版)(附学习卡1张)(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
分类: 图书,考试,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
品牌: 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教材编写中心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509803974
·条形码:9787509803974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8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标准预测试卷及历年真题(2010最新版)》是本系列丛书之《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标准预测试卷及历年真题》。纵观近几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基本趋势,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的变化呈以下规律:在参考上一年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既紧跟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步伐,又体现出上海市的特色。《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标准预测试卷及历年真题(2010最新版)》正是基于这一规律而编写的。
编辑推荐《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标准预测试卷及历年真题(2010最新版)》严格依据上海市最新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编写。
严格依据考纲要求,专为上海市2010年公务员考试量身定做;
深度揭示命题规律,直击考点,全面提升应试能力;
专业网络支持,可享受最新资讯、学习资料等超值服务。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标准预测试卷及历年真题(2010最新版)》同时适用于招警、事业单位、“村官”、“三支一扶”、选调生、军转干考试。
目录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标准预测试卷(一)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标准预测试卷(二)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标准预测试卷(三)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标准预测试卷(四)
2009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试卷
2008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试卷
2007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
……[看更多目录]
序言几年来,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报名人数一直居高不下,许多部门职位的竞争相当激烈。据专家预测,这种趋势在未来几年内还将继续。为帮助广大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便捷、准确地把握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脉络,本书编写组根据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要求,深入研究了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历年真题及考试大纲,针对命题中出现的最新变化,精心编写了《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系列丛书,供考生参考使用。
本书是本系列丛书之《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标准预测试卷及历年真题》。纵观近几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基本趋势,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的变化呈以下规律:在参考上一年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既紧跟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步伐,又体现出上海市的特色。本书正是基于这一规律而编写的。
1.立足市情。服务上海考生
本书是为参加上海市公务员考试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复习用书。题型、题量、试题难度、讲解等的设计均参照了上海历年公务员考试真题和最新考试大纲,体现了上海公务员考试的本土特色,做到既把握上海公务员考试的命题特点,又体现其发展趋势。
2.讲练结合,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
本书的所有试题,均配有参考答案及解析,详细、独到,由点及面,意在方便考生在核对正误的同时,校正解题思路,帮助考生查漏补缺,步步为营。考生不仅可以掌握一道题的解法,还可以由此把握一类题的解法,更有效地解决考生的疑问与难题。
3.合理编排。设计科学
本书在形式设计上,力求做到最好。在编排上,采用了试卷和参考答案分开的方法,以方便考生使用;在设计上,采用了独立试卷的形式,使考生如亲临其境,达到实践练兵的效果。
文摘插图:
公文,以其规范的体式、法定的效力,以其体现意志的团体性和所产生作用的强制性,对写作语言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公文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上考虑,一般注意区分其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学语言的区别。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用,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是在一种潜意识中使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让我们试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的模糊性两个相对应上来看模糊语言的实质。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模糊的相对应,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比如:“全国人民奋勇前进”、“全军上下努力完成”等,其中修饰“前进”的“奋勇”和修饰“完成”的“努力”,其本身在客体上就是模糊性。
如果在此把它精确化:全国人民用多快的速度前进,全军上下用多大的力去完成,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问题在于语言上的精确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同时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要在表述上要模糊,这同样是模糊的相对应,只是客体变成了实际需要。比如:“领导一再强调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其中修饰“强调”的“一再”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里强调的频率是完全可以精确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万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强调”的频率,而是要反映“强调”的重要性。这样,“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其主要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比如:“队伍于某日凌晨三点以后在张家口以南集结。”“人到的差不多了,开会吧!”这里的“凌晨三点以后”、“张家口以南”和“差不多”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范围概念,而在这里却是所需要的一个确定的时间和范围概念。这就是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再比如:“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年前的某一天。”其中,“10年前”其本身在客体上是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