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而行:先秦秦汉人与自然关系专题研究
分类: 图书,哲学,中国哲学,古代哲学,
品牌: 刘希庆
基本信息·出版社:齐鲁书社
·页码:40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533322700
·条形码:9787533322700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顺天而行:先秦秦汉人与自然关系专题研究》特点:首先,摸清前人研究的情况和主要成果,以此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作前沿研究;其次,以扎实的材料工作为基础,对有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搜集和梳理,选材得当,运用准确;第三,从实践和观念、社会和自然互相关联的角度切入,结合思想史、科技史进行研究、论述,宏观考察和微观分析兼顾,古代学术话语与现代科学论断互相照应,方法对路,有所创新;第四,具体研究成果不仅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且有现实意义,对加强环境意识、环保观念有启迪作用。
编辑推荐《顺天而行:先秦秦汉人与自然关系专题研究》由齐鲁书社出版。
目录
序
绪论
上篇 思想观念和实践态度
第一章 万物有灵
第一节 万物有灵观念
第二节 祭祀及其反映的实践态度
第二章 道家自然观
第一节 道家自然观
第二节 从“无为”到“纯任自然”
第三章 天人相分
第一节 天人相分观念
第二节 制天命而用之
第四章 天人合一
第一节 《易传》之天人合一
第二节 董仲舒之天人合一
第五章 思想观念与实践态度的复杂性
第一节 人类对自然的实践现实
第二节 思想观念和实践态度的复杂性
中篇 顺天而行
第六章 顺时
第一节 生产实践中的“时”
第二节 社会生活中的“时”
第三节 顺时分析
第七章 地宜
第一节 生产实践中的地宜
第二节 地宜分析
第八章 向位
第一节 社会生活中的向位观念
第二节 向位观念分析
下篇 逆天而为
第九章 灾害
第一节 灾害成因分析
第二节 救灾实践及其反映的人与自然关系
第十章 灾异
第一节 灾异分析
第二节 灾异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第三节 “灾异说”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刘希庆同志的专著《顺天而行——先秦秦汉人与自然关系专题研究》,是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写成的。作为他读博士时的指导老师,我读完以后,非常高兴,一是感到他的博士论文成果即将出版面世,发挥更为广泛的社会效益;二是感佩他在学位论文受到答辩委员会的好评之后,并未满足,就此止步,而是虚心吸收大家的宝贵意见,精益求精,再接再厉,继续修改和补充,终于写出这样一部更加完善和丰厚的著作。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所谓“天人之际”,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不断被思考和探讨的永恒课题,积累了有益的经验,留下了丰硕的成果,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闪烁着光彩夺目的思想火花,值得我们深入发掘,汲取精华,发扬光大。因此,本书的选题极有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但是,毋庸讳言,在古代,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又存在着极度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科学和虚妄(或者说迷信)往往纠缠在一起,因此在研究中需要把两者仔细剥离,或者说需要通过虚妄的外表透视科学的内核,这无疑给问题的研究增加了难度。只有坚持跨学科探讨,多角度审视,多层次剖析,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取得科学的成果。作者充分认识到这一课题的特点和难点,不畏艰巨,勇于探索,终于有了可喜的收获。
文摘插图:
上篇思想观念和实践态度
第一章万物有灵
第一节万物有灵观念
在人类早期,人们对自然万物、自然的运行规律都和今天的科学认识有着巨大的差异,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神灵的,这既包括自然万物,又包括人类自身,所谓“天神、人鬼、地示”。那个时候的人们生活在由众多神灵构成的世界中,他们通过这些神灵与自然产生间接的联系。万物有灵观念是人类最初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观念,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自然的实践,也影响着人类的社会实践。
先秦秦汉文献记载了众多的神灵,这些神灵涉及了大自然的所有领域。它们的存在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我们可以透过这些自然神灵看到人类最初的万物有灵观念。“万物有灵观念——自然精灵——自然神,是大多数自然神形成过程的模式,但有些较晚形成的自然神可能没有经历过自然精灵这一阶段,如由雷神派生的雨神、云神等,是直接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基础上被神化为神的。”以下对万物有灵观念的分析从天文、气象、地理和动植物等四个方面展开。
后记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这次修改新增了《地宜》和《向位》两章,其他部分仅是对局部内容和全文语言作了润色修改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从2002年7月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至今已经近七年了,期间,我的生活几遭变故,波波折折。对于自己的专业研究,我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一直内心耿耿。现在有机会把学位论文修改出版,使内疚之心暂得宽舒,也算对给予我关心的人们一个交代
在此,我要由衷地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孙钦善先生。先生蔼蔼长者,仰之弥高。当年我从苏州大学毕业,能够北上在先生指导下攻读古典文献学博士,是我的荣幸。先生面对我这个半路出家,古文献学功底赢弱的学生,一直给予严厉要求和宽厚关心。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有过困惑,甚至放弃的念头。论文从选题开始就颇费周折,先生根据我的理工科背景,希望我能够做中国古代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当时,惆怅满腹,不知道如何着手,也曾经因为无路可寻,偏离过方向。先生及时的指导,让我坚持了下来。后来我把题目定为《关于先秦秦汉文献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研究》。如今面对着呈现在眼前的文稿,我一直在怀疑,这是否就是我在开始的时候预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