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彩色国学馆)

分类: 图书,旅游,主题旅游,民俗风情,
品牌: 杨超
基本信息·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页码:31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38727469/9787538727463
·条形码:9787538727463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彩色国学馆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民俗》以人文的视角、故事体文本、精致的图片,将博大精深的学术文化转为轻松愉悦的普及读本,一改过去生硬乏味的叙述方式,不追求完整全面,只追求要点常识,不追求专业深奥,只追求好读易懂,让您怀着轻松的心情,用最短的时间领略中国文化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
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民间传统,民俗是最贴近身心和生活、并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中国民俗》全景式地展现了它的形成、延展与传承的演进过程,从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传统建筑、传统节日、婚庆礼仪、信仰禁忌以及民间艺术等诸多层面,以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丰富的人文蕴含,给我们展开了一幅精彩生动的民俗画卷。
作者简介杨超,上世纪70年代出生,曾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语文教师,2001年开始投身图书出版行业,2006年成为职业撰稿人,现为北京叁壹图书工作室总编辑,曾撰写图书《图说汉字的故事》《图说天下·世界神秘现象》《英汉对照·体味生命的真情感动》《清代粉彩瓷价值评估》等。
编辑推荐《中国民俗》:500个知识要点,精挑细选,让您清晰掌握文化精义。150个精彩故事,人性解读,与您分享文化的趣味。200幅珍贵图片,丝丝入扣,向您呈现历史的见证。
文化可以好看,学问可以通俗,文字可以感性,图片可以亲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对于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各地的风俗习惯蔚为大观。每一种民俗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味传说、独特情趣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过千百年来一代代的演绎和发展,中国民俗日益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形成了一幅描绘中国人生活的风情画。
目录
第一章 饮食风俗
第一节 食的风俗
1 茹毛饮血
只求饱,不求好
脍炙人口生鱼片
2 腌了千年的成菜
有盐在先
菜不在多,腌制有方
3 古人吃“烧烤”
“火“出现了
叫花鸡与石板烧
第二节 饮的风俗
1 一醉千年
酒曲的发现
斗智斗勇的酒宴
2 茶香飘九州
泡茶的水
茶功夫
3 古人也爱喝饮料
玉液琼浆
饮子和露
第三节 饮食的故事
1 我们的主食和菜肴
菜,肴区分
蒸的包子,煮的饺子,烙的饼子
2 八大菜系的故事
八大菜系的形成
各有所长的菜系
3 一日三餐有讲究
食时、晡时
一日多餐
4 餐桌的位置不能乱坐
孔子的饮食之道
宴席有礼
5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吃荤的误会
一方水土一方人
第二章 服饰风俗
第一节 头上的讲究
1 最古老的头衣
帽子的出现
民间戴便帽
2 千年不逊的“巾帼”
青蓬包头的女帽
巾帼不让巾帻
第二节 衣裳的学问
1 一叶盖羞的时代
从“无衣遮体”走向“一叶盖羞”
穿皮衣,裹丝衣
2 多姿多彩的深衣
深衣上的奥妙
飘逸的深衣
3 古人内衣的奥秘
最深处的“亵衣”
肚兜的风俗
4 裙子起自何时?
舞动的下裳
曼妙的女装
5 穿裤子的习俗
穿套裤的古人
有裆的女裤
第三节 脚下也有说头
1 生活俭朴穿皮鞋
穿上了皮鞋
足下穿履
2 古人也穿拖鞋
木屐走江湖
木屐的故事
3 绣花鞋和袜子
三寸金莲配“绣花鞋”
袜子也要系带
第三章 建筑居住风俗
第一节 庭院深几许
1 说说四合院
老北京四合院的禁忌
四四方方,堂堂正正
2 筑墙有讲究
孟姜女哭长城引发的禁忌
五花八门的墙
3 影壁墙的来历
萧墙
影壁墙的学问
4 贴门神
桃的辟邪作用
多种多样的门神
第二节 登堂八室
1 “构木为巢”的故事
自然选择
穴居与巢居
2 居住在窑洞
窑洞与自然条件
仪式与艺术
3 古老的干栏房屋
干栏式房屋
傣家竹楼
4 帐篷的风俗
历史演变
多样的蒙古包
第三节 居住的风俗
1 古人看重“门”
门的重要性
门的方位设置及禁忌
2 “前高后低,主人被欺”
房子的朝向与形状
选房的禁忌
3 屋子里的说法
人与鬼争地
吃饭睡觉
4 “人搬穷”
搬家先搬灶
搬迁的禁忌
第四章 家庭风俗
第一节 家族的纽带
1 辈分的说道
传统的家族
家族称谓
2 姓氏的历史
姓的由来和作用
氏的形成
3 祭祖与祠堂
祭祖先
祠祭
第二节 家俗从何而来
1 分家的习俗
分家的趋势和方式
分家之后
2 百善孝为先
孝道的产生
孝字当先
3 尊老爱老的习俗
养老的习俗
敬老的传统
4 结千亲的风俗
结千亲
连宗
第五章 交通行路风俗
第一节 兴盛的陆路民俗
1 黄帝造车的传说
轩辕之说
车的历史发展
2 古代也有路标
堠与树
3 马车、牛车与羊车
马
各种畜力车
4 黄包车与三轮车
人力车的经营模式
人力车的应用
5 轿子的便捷
轿名的演变
简单的轿、复杂的轿
第二节 独特的水路民俗
1 独木舟的故事
大禹造舟
独木舟的制作和应用
2 皮筏子的创意
葫芦妙用
筏子
第三节 走在路上的人
1 马帮的故事
沙漠之舟
茶马古道
2 住在哪里?
客栈
驿站
第六章 礼仪风俗
第七章 交际风俗
第八章 岁时风俗
第九章 信仰风俗
第十章 游艺风俗
……[看更多目录]
文摘插图:


第一章饮食风俗
第一节食的风俗
1茹毛饮血
脍炙人口生鱼片
随着人们学会了用火,熟食也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然而,怀着对过去艰难日子的怀念和对新鲜美味的不懈追求,人们仍未放弃生食。这些生食,早已经不是原始初民的“茹毛饮血”了,而是经过了一定的加工,才成为人们的盘中之餐。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脍”就是切得很细很薄的生肉,既有牛、羊等家畜和野兽的肉脍,也有鲜鱼的鱼脍。曹植《名都篇》里有“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他喜欢把鱼脍生蘸着小虾酱吃。隋炀帝对美食更是很有研究:“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
关于“脍”,《孟子·尽心上》中还有一段小故事。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父亲曾哲爱吃羊枣,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竞不忍心吃羊枣。战国时,公孙丑对这事不理解,于是就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可见,脍在古代是人人爱吃的,也是很普遍的食物。
前边说过,生食是要经过一定加工的,所以调料必不可少。《礼记》中说:“脍,春用葱,秋用芥”,《论语》中又有对脍等食品“不得其酱不食”的记述。《本草纲目》对鱼脍也有记载:“刽切而成,故谓之脍,凡诸鱼鲜活者,薄切洗净血腥,沃以蒜姜齑醋五昧食之”。这是因为,鱼脍是寒凉、阴寒的,不好消化。人们必须要加一些佐料,用热性的东西去平衡它,这样吃完以后才不会拉肚子,减少对肠胃的损害。
现代中国北方满族和赫哲族的一些村落仍然有吃生鱼的习俗,南方岭南一带也有吃生鱼片、喝生鱼粥的习俗。赫哲族“杀生鱼”的敬客之礼很有讲究:把鱼肉从鱼骨上剔下两整块,横切成相连的薄片;再从鱼皮上片下来,切丝;将鱼肉丝、鱼皮丝拌以葱丝、土豆丝、野韭菜,浇上辣椒油、酱油、醋、盐即成。在南方地区,又有顺德鱼生、潮汕鱼生、佛山九江鱼生、客家生鱼脍、宁化生鱼脍、兴宁生鱼脍等不同的生鱼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