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属映山红亚属的分类研究

分类: 图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植物学,
作者: 丁炳扬,金孝锋 著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字数:版次: 1页数: 28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30246615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映山红亚属Subgem Tsutsusi分类研究的专著,是作者在广泛查阅文献、野外采集标本及鉴定,并结合花粉和种子的微形态特征观察的基础上,对本亚属作了全面的分类研究而完成的。第一章简述了杜鹃花属尤其是映山红亚属分类研究的历史。第二章到第四章以居群概念为指导,对形态性状(包括花粉和种子形态)的变异式样进行了分析,并评价其分类学意义。第五章对世界映山红亚属进行了全面修订,承认了本亚属共59种、3亚种、8变种。在亚属下,分成映山红组Sect.Tsutsusi和轮叶杜鹃组Sect.Brachycalysc两个组,并将映山红组分为映山红系Ser.Tsutsusi、岭南杜鹃系Set.KaempJeri和短花杜鹃系Ser.Serpyllifolia三个系。记述了每个种的文献、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和查检过的标本。第六章分析了映山红亚属内各个分类等级的地理分布,讨论了本亚属可能的起源、现代分布中心、散布途径和分布格局的形成。
本书可供从事植物分类学、植物资源学、植物地理学、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研究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使用,也可为生物、农林、生态、环境、自然保护等专业的师生提供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杜鹃花属的分类研究简史
1.2 映山红亚属分类研究进展
1.3 映山红亚属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形态性状及其分类学意义
2.1 野外调查方法
2.2 形态性状变异的测量分析
2.3 形态性状的变异式样及其分类学意义
第三章 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3.1 花粉形态实验的材料来源
3.2 花粉形态实验方法
3.3 花粉形态的实验结果
3.4 花粉形态的分类学意义
第四章 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4.1 种子形态实验的材料来源
4.2 种子形态实验方法
4.3 种子形态实验结果
4.4 种子形态的分类学意义
第五章 分类修订
5.1 系统大纲
5.2 分组、系、种检索表
5.3 分类处理
第六章 地理分布和起源演化
6.1 各等级分类群的地理分布
6.2 形态性状的演化趋势
6.3 各类群的系统位置
附录 映山红亚属种(亚种、变种)分布图
参考文献
标本馆索引
拉丁名索引
中名索引
书摘插图
第二章 形态性状及其分类学意义
对于映山红亚属的分类修订,首先必须选取稳定可靠的分类性状,而以往对本亚属,特别是映山红组的几次较大修订选用的性状侧重不同。如何明友(1994)、He和Chamberlain(2005)侧重于雄蕊的数目、花柱被毛情况、雄蕊是否比花柱长等;Chamberlain和Rae(1990)侧重于幼枝的毛被、花冠大小、雄蕊数目和花冠的形状等;Yamazaki(1993,1996)则侧重于幼枝毛被、叶片大小和花冠大小等。在他们所选用的这些形态性状中,是否都可以作为分类依据呢?必须在使用前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在本章分析中所用种类的名称,主要参考谭沛祥(1983b),何明友(1994)和Yamazaki(1993,1996)。
2.1 野外调查方法
我国在1977~1987年的十年中,共发表了映山红亚属的新分类群74种和l6变种。在这短短的10年中,发表的新植物超过了以前200多年发表的总数。近年还陆续有新种发表(丁炳扬,1990;Chamberlain&Rae,1990;李光照,1995;何明友,1995;刘仁林,2001;高信芬和彭玉兰,2004)。说明这段时间里采集调查的深入以及大量变异类型的发现,但这些变异是否是稳定可靠的?从原作者发表时的标本引证来看,相当多的名称发表时仅仅引证了一号标本。Chamberlain和Rae(1990)对映山红亚属首次全面的分类学修订,将多达27个名称作为存疑处理。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标本查阅不够全面,另一方面可能是依据的标本实在太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