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报恩寺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平武报恩寺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旅游,四川/云南/贵州/广西 ,

作者: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平武报恩寺博物馆,四川省武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版次: 1页数: 311印刷时间:开本: 大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030221858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四川是一个文物大省。我说的这个“大省”,不仅是地下文物丰富,是个“大省”,而且地面文物也很丰富,也是个“大省”。

四川省的地面建筑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齐全:包括寺、观等宗教建筑,文庙、武庙等祭祀性建筑,还有汉阙、牌坊(楼)、塔、桥、民居、会馆等,这些数量众多的建筑中,不仅有官式建筑,更多的是特点鲜明的本土建筑。

说四川建筑的本土特点鲜明,这是建筑的地域性特点所决定的,比如,四川气候多雨,建筑的屋面就要陡险些,以利于排水;建筑的山面出挑要深远些,就是为了减少雨水对檩头的侵蚀。而穿斗式梁架结构就可以灵活地运用建筑的进深空间,等等。

平武报恩寺是最早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这座位于四川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接壤地带的寺院建筑群,是一处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筑群。报恩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由土官佥事王玺历时七载完成主体建筑,此后又经其子王鉴等先后完成寺内的塑像、木雕,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范辂出资凿井(后人称为“范公井”)、建亭,报恩寺的建筑实际上前后历时80年始成现在之规模,建成后由于受到官府的保护,直到民国年间没有遭受大的损坏。

报恩寺也是一处重要的旅游资源。其建筑的梁架结构、彩画、彩塑、雕刻等装饰是研究宋元以来官式建筑的重要资料,其建筑艺术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注意。加之报恩寺地处九(寨沟)黄(龙)旅游环线上,是到王朗自然保护区、九寨沟、黄龙旅游观光的必经之路,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游客的观光之地。

国家文物局、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和地方十分重视平武报恩寺的保护工作。从1955~2002年,先后多次拨付专项经费进行维修、保护,更换损坏严重的木构件,并对对建筑破坏较大的木蜂、白蚁进行全面整治,同时在寺内安装了消防设备。

目录

壹地理与历史沿革

贰建筑

一、建筑布局

二、建筑风格与特点

三、建筑装修与装修、配饰

叁壁画

肆彩塑

附录报恩寺碑文

实测图

彩版

后记

书摘插图

壹地理与历史沿革

名闻遐迩的报恩寺坐落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处龙门山系涪江河谷中的龙安府故城(今绵阳市平武县龙安镇),海拔约1500米,中心地理坐标N32°24’41.23”,El04°31’50°40”。寺院坐西向东,三面濒临涪江。山门掩映在古树浓荫之中,正殿在中轴线上一一纵列,两侧回廊、配殿对称环立,檐牙交错,殿院参差错落。寺庙建筑群落在天然背景群山环抱的衬托下更显得气势雄伟、深远莫测。

报恩寺为明正统四年(1439年)开始由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王玺、王鉴父子奉旨主持修建的。它和青海瞿昙寺、北京智化寺同为国内仅有保存完整的明代宫殿式寺庙建筑群之一,同时报恩寺还是国内少有的建筑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汉式建筑风格的佛教寺院,在典型的汉式宫殿建筑的外表内,又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内涵。

平武历史上曾称龙州、龙安府。历来是羌、藏、回、汉等民族杂居的边陲重地,是蜀北重镇。自三国以来,历代封建王朝都派遣重兵镇守,宋代以来,薛、李、王三氏赐封为龙州世袭土官。宋、明王朝的分封土官政策在巩固边陲、安抚各族民众上有显著成效。

……

书摘与插图

平武报恩寺

平武报恩寺

平武报恩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