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智囊:采撷哲思

分类: 图书,中小学教辅,初中通用,语文,
作者: 王玉强 主编
出 版 社: 南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5-1字数:版次: 1页数: 317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01517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风起之处,云涌,水盈之处,泉生。阅读——思维的源头,聪明的故里,写作——始于放胆,行于模仿,终于创造。阅读唤起写作,写作延伸阅读。
作文智囊丛书,包括《感受大家》《关注细节》《采撷哲思》《休悟创新》四分分册,选取名人故事、哲理故事、文化散文、奇文巧文等多角度多层面材料,为学生装备高考作文素材文库;并通过对素材的多角度的点拨,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挖掘素材及活用素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和写作储备,让学生在高考前、中考前,品读揣摩,获得阅读的乐趣,汲取写作的营养。
内容简介
《作文智囊》是一套服务作文备考需求的素材库类图书,选取了丰富多彩的关文、巧文以及新颖热门材料,能够为学生提供启发灵感的“多元思维”,是参加作文考试的得力助手和智囊。
本丛书分《感受大家》《关注细节》《采撷哲思》《体悟创新》四个分册,选取名人故事、哲理故事、文化散文、奇文巧文等多角度、多层面的材料,为学生装备高考、中考作文素材文库。并通过对素材的多角度点拨,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挖掘素材及活用素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和写作储备,让学生在高考前、中考前,品读揣摩,获得阅读的乐趣,汲取写作的营养。
目录
第一编时尚哲理
木桶定律
80/20法则
墨菲定律
破窗理论
手表定律
路径依赖
蘑菇定律
奥卡姆剃刀
马太效应
鲇鱼效应
羊群效应
多米诺效应
蝴蝶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二编心灵世界
向儿童学习
天真
静穆
腼 腆
认真
一百年的青春
历史的裂痕
想用自己的语言说话
人活着,就是与人共存
诺贝尔奖的一次失误
创造奇迹的品格
选择的自信
喜悦
获得他人不变的尊重
好言一句三冬暖
永远使对方觉得重要
第三编 北京人与上海人
信任无价
理解
关于崇高
随便找个自己的座位
论寂寞
读永恒的书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敬畏自然
台阶
病隙碎笔(节选)
常常地这样想
我是中国人
北京人与上海人
从容
朴素
专
残缺之美
寻回心灵深处的感动
第四编 永恒的魅力
向死而生的苏格拉底
牛顿的晚年
拿破仑兵败滑铁卢
女科学家黛安
托尔斯泰的平民意识
诗人拜伦的漂泊
阿基米德的支点
普希金的决斗
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舒伯特的执著
和平的使者拉宾
诺亚方舟
“断臂女神”维纳斯
蒙娜丽莎的微笑
第五编星星点灯
坚信目标能实现(80美元环游世界)
希尔顿的“团队精神”
“大包干”的诞生
溺爱式教育的后果(鹦鹉的退化)
想得开是天堂想不开是地狱
烂泥与星星
“立志”在人间
还有一个苹果
三个砌砖的工人
不跪的人
无声的教育
为中华文明而辩
囫囵吞枣
梅花香自苦寒来
蜂蜜如何酿出。
第一枚神奇的魔弹
一个标点十万巨款
贝利与记者
钱梦龙偏爱差生
“极限人生”朱彦夫
向“牛筋”一样的牛津致敬
第六编小故事大智慧
微笑
两家药店
见微知著
把海倒进杯子
说不对的话
应聘
一枚硬币
夫妻如“剪”
一颗螺丝的价值
苹果上的名字
夺命的腿
打架
将临终反思提前50年
笨鸟“慢”飞
三个抄写员
一双景泰蓝筷子
一袋花生种子
5万美金一个建议
最高的报酬
印有日期的药片
名片
倒茶水的老头
改分与借分
一封退稿信
放大你的优点
雪落有声
一个纸团
脱鞋
一把椅子
修剪灌木的老人
唱歌
老禅师的忠告
一句台词
练笑
两杯水风火轮
用两个字征服能人
面试
诊治病人
名气与胆气
第七编精神之旅
庄子与蝴蝶
我与华罗庚
中国的钱学森博士
敲门
知、行、游——重读杨绛
夏衍的魅力
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法布尔精神
哥白尼——科学革命的先驱
集艺术与科学于一身的巨人——纪念达芬奇诞辰550周年
恩师
王选——初见端倪(节选)
第八编 科学思想的家园
永远走出监狱
一字之差18万册书收回
最富人性的寻找
探索紫罗兰
轮船的成功
痛悔莫及
要勇于实现目标
科学的发展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人生最纯洁的乐趣
麦克斯韦的人生转折点
让青蛙做证人
重整旗鼓创辉煌
没有房产的亿万富翁
生活简朴的亿万富翁
他欺骗了全世界
氧的发现
尝试需要勇气
成功要向不可能挑战
新元素溴的发现
拿儿子做第一个试验者
植物学家蔡希陶的选择
未上过学的“火箭之父”
盲人布莱尔创造盲文
人的胸腔不是很像酒桶吗?
“吃饭”的疑惑
做完工作再结婚
化学家追苍蝇
科尔的“报告”
坚持的胜利
迷恋细菌学
注重思考
一位姑娘的批评改变了格林尼亚
迷途知返
我不过多走了几步
毫无愧疚之心
第九编见贤思齐
深山观虎
求学千里兼收并蓄
屈身从师
程门立雪
日 喻
研究潮汐创新见
执法不以私害公(徐文功信守国法)
徐溥投豆
张载勉力以赴
苏章不徇私情
董宣“强项令”
卜天生知耻近乎勇
陆光祖勇伸正义
诚实的崔枢
请皇上另出试题
臾骈不负信
情同朱张
桐叶封弟
刘庭式不负初心
刘宽,待人以宽
百官去帽缨
说梁上君子
宽容的蒋琬
石勒不计前嫌
不痴不聋,不为家翁
既然破了,还看它干什么?
吕蒙正不计非议
任迪简为何“饮醋”?
安步当车
葬金守正
接待谢安
晴天防阴雨
迷途知返
一钱太守
潘好礼以死护庄稼
垒灶为衙
陶元淳威武不屈
胡家父子两清廉
刘大夏不取羡余钱
公与私
甄宇牵羊
谢庄守城
冒死护法
浩气荡荡
据理力争
惜才让贤
荐贤
用人如木匠用木
书摘插图
第一编时尚哲理
木桶定律
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
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最长的不如最短的
众所周知,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定律”或“木桶理论”。
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定律”还有三个推论:
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如果这个木桶里有一块木板不够高,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其二,比最低木板高的所有木板的高出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高的越多,浪费越大。
其三,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低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径。
对这个理论,初听时你或许会怀疑,最长的怎么反而不如最短的?继而就会表示理解和赞同。确实,木桶盛水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因为水的界面是与最短的木板平齐的。
与“木桶定律”相似的还有一个“链条定律”:一根链条跟它最薄弱的环节有着相同的强度,链条越长,就越薄弱。
你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两者的共同之处,它们说的都是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问题: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质的部分往往又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最短的木板”与“最弱的环节”都是组织中有用的一部分,只不过比其他部分稍差一些,你不能把它们当作烂苹果扔掉。正如你可以清除一个屡屡犯错的害群之马,却只能对办公室随处可见的浪费和低效率现象束手无策。
(二)木桶定律与团队精神
谈到“木桶定律”的应用,我们可以先对它所应用的对象做一个明确的分类。木桶定律的应用对象,可以分为组织和个人两种。这里,我们将主要谈到木桶定律与团队精神,因为团队精神是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团队建设也是组织和个人互动的过程。
“木桶定律”可以启发我们对团队建设重要性的思考。
在一个团队里,决定这个团队战斗力强弱的不是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个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落后者。
因为,最短的木板在对最长的木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决定了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影响了整个团队的综合实力。
也就是说,只有想方设法让短板子达到长板子的高度,或者让所有的板子维持“足够高”的相等高度,才能完全发挥团队作用。
说到“木桶定律”,我们就不得不谈到系统的概念,因为“木桶定律”是系统现象中的一种。
“木桶定律”可以启发我们对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的思考,比如一个生产流程、一种商业运作模式、一个组织系统中的各个要素。
可以想像,如果在生产中少了一个流程或是某个流程不合格,那么生产出来的肯定是废品。
就算是一道好菜,也要求添加的各种佐料必须都是最好的,否则这道菜烧出来就不那么可口了。
多元思维
1.“木桶定律”告诉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要下工夫狠抓公司的薄弱环节,否则,公司的整体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人们常说“取长补短”,即取长的目的是为了补短,只取长而不补短,就很难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率。
2.一个企业要想成为一个结实耐用的“木桶”。有一个方面是绝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加强对每一个员工的教育和培训。
3.加强团队意识,加强薄弱环节。
适用题旨
团队精神、合作、个体与集体。
80/20法则
世界上充满了神秘的不平衡: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富,
20%的员工创造了80%的价值,80%的收入来自20%的商品,
80%的利润来自20%的顾客……
(一)神奇发现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Viifredo Pareto,1848~1923)在研究中偶然注意到一件奇怪的事情: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分配呈现一种不平衡的模式,大部分的社会财富。都流向了少数人手里。
在当今社会,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令帕累托真正感到兴奋的是:这种不平衡模式会反复出现,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国度都能见到——不管是早期的英国,还是同时代的其他国家,或是更早期的资料——而且这种不平衡的模式有统计学上的准确性。
帕累托从研究中归纳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富,那么就可以预测,10%的人将拥有约65%的财富,而50%的财富,是由5%的人所拥有。
在这里,重点不仅是百分比,而在于一项事实:财富分配的模式是不平衡的,而且这种不平衡是可以预测的。
因此,80/20成了这种不平衡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否恰好是80/20,因为严格来说,精确的80/20关系不太可能出现。
后人对他的这项发现有不同的命名,如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80/20法则、80/20定律、二八法则、最省力法则、不平衡原则等。
80/20法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然而人们对它知之甚少。约瑟夫•福特说过:“上帝和整个宇宙玩骰子,但是这些骰子是被动了手脚的。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它是怎样被动的手脚,我们又应如何使用这些手法,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尽管帕累托首先发现了80/20法则,但是这一法则的重要性在当时并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两位不同领域的先驱者开始引介80/20法则,终于引起世界性的轰动。
1949年,哈佛大学语言学教授吉普夫发现了“最省力法则”,该法则认为:资源(人、货物、时间、技能或任何有生产力的东西)总是会自我调整,以求将工作量减少.而大约20%~30%的资源,与70%~80%的资源活动有关。
从某种意义上讲,“最省力法则”实际上是对80/20法则的重新发现与阐释。
(二)有所为,有所不为
简而言之,在经营管理上,80/20法则所提倡的指导思想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将80/20作为确定比值,本身就说明企业在’管理工作中不应该事无巨细,而要抓住管理中的重点,包括关键的人、关键的环节、关键的岗位、关键的项目等等。
那些胸怀大志的企业家,就应该把企业管理的注意力集中到20%的重点经营项目上来,采取倾斜性措施,确保重点突破,进而以重点带全面,取得企业整体经营的进步。
这一企业管理法则之所以得到国际企业界的普遍认可,就在于它向企业家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要想创建优良的管理模式,为企业带来效益,就要使自未来的一天之前,作一些反省吧!
如果你还没有制定表格,那么请你想一想,生命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仔细思考之后,你会明白,人生的不平衡是因为我们着急扮演某一角色,却忽略了另一个可能更重要的角色。如果你是个将事业进行得有声有色的优秀工程师,但无法做个好丈夫或好父亲,这表明,虽然你善于满足别人的需求,但无法满足个人成长的需要。
其实,生活不过是各种角色无次序的组合,你并不需要在每个角色上花费同样的时间才能取得平衡,而是要抓住最关键的角色,完成最需要的事情。
如果你清楚地认识到各种角色之间的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你的生活也就随之保持一种平衡。
人生的道理也是同样的,找到你人生中最关键的事情,然后去努力奋斗.你定将拥有一个成功辉煌的人生。
多元思维
1.奖励特殊表现,而非赞美全面的平均努力。
2.寻求捷径,而非全程参与。
3.练习用最少的努力去控制你的生活。
4.选择性地寻找,而非巨细无遗地观察。
适用题旨
有所为有所不为、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寻找。
墨菲定律
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一)墨菲定律从天而降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问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这句话迅速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一个最通行的形式是:“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人类虽然越来越聪明,但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有多进步,有些不幸的事故总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
错误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与错误共存是人类不得不接受的命运。
但错误并不总是坏事,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再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因此,错误往往是成功的垫脚石。
(二)犯错一定是坏事吗
人们为了避免错误,绞尽脑汁地设计了许多“完美模型”,但任何完美的模型也避免不了人们犯错误的天性。
事实上,人们已经吃过无数次迷信“完美模型”的大亏:“泰坦尼克”曾被认为是“不可沉没”的;马其诺防线也被称作“不可逾越”的;在发生泄漏之前,每个核电站都称自己的安全系统是“万无一失”的……
虽然错误是我们的影子,但它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可怕。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错误并不是什么坏事。只不过我们要尊重它,而不是企图掩盖它。
1929年夏天,波士顿红袜队垒手——卡尔•耶垂斯基成为棒球史上第15个击出3000次本垒打的人。
传媒对他十分注意,数百名记者在破记录的前一个星期,就开始报道他的一举一动。
有一位记者问他:“耶垂斯基,难道你不怕这些注意力会使你发挥失常?”
耶垂斯基回答:“我的看法是,在我的运动生涯中,我的打击数超出一万次,也就是说我有七千多次未能成功地击出本垒打。仅是这件事实就能使我不致失常。”
……
书摘与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