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理论与实践

分类: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各级教育,
作者: 浦卫忠,周敏 主编
出 版 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353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402174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对教师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品格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热情、坚定、同情、关爱、耐心、自制等品质和献身未来的职业理想。如英国《把学校办得更好》白皮书中就提出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法国强调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加拿大强调教师必须具备关爱、尊重、信任、正直四方面品质;日本1952年教师联合大会通过的《伦理纲领》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习惯和修养;美国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品德,要自重重人,富有社会意识,强调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等。有的国家还规定教师就职宣誓制度,以表明忠于教育事业,恪守教师职责。各国的师德规范、标准大同小异,但都强调要有爱国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热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尽自己最大可能帮助每一个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鼓励学生创新、超越自己,成为有价值的、有用的社会成员;在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专业上,要竭尽全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不断改革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防止不合格的人从事教育工作。
温家宝同志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必须加强师德建设。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体的问题,更是教师群体的问题。个人师德出现问题,顶多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影响还是小范围的,而如果教师群体的师德出了问题,特别是与社会上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师德问题就演变为教育行业道德问题,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师德师风不像其他事情可以“一俊遮百丑”,越是有影响、学术地位高的教师,越是要注重师德修养。学生看重老师的学术才能,更看重老师的师德。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师德建设,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师德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的文件。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首先必须明确大学理念,重塑大学精神。我们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工具,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师生头脑,优化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还原大学原本应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氛围。依法治校,科学管理治校,更要文化立校。其次,必须明确大学师德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明确底线,严格管理,环境、制度和教师个体“内省”结合,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准。要完善教师选拔、岗前培训、监督、考核、激励、淘汰和继续教育机制,确保上岗教师的质量,绝不让师德水平低下或业务不精的教师滥竽充数。要加强师德教育和舆论宣传,大力宣传德才兼备的一线骨干教师,树立师德标兵,使广大教师坚持科学精神,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
目录
师德内涵与层次分析
关于师德建设
师德构成要素浅析
增强荣辱意识强化师德建设
论“师惰”与师德中自律精神的养成
师德建设的机制创新
梯度分层:铸造师德建设的“金字塔”.
师德建设之我见
爱与责任——关于师德建设的感想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关于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论师德
提升教师素质铸建高尚师德
师德之历史与现状
继承师德建设光荣传统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师德的历史演进与中外师德比较
师德建设的现代性维度
“和谐”视域下的高校师德建设探析
当前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润物细无声——从高职教育目的的角度看师德建设
学生眼中的师德现状——2007年度北京某高校学生评教分析
北京某高校2008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师德建设的途径
关于教师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怎样成为一名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校教师
高校知识分子面临的人文精神发展的新形势及对策
高校教师的多种角色
加强师德建设塑造教师形象
师德建设与大学精神刍议
浅说当今的教师权威
青年教师群体的师德建设
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责任体现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发展
强师德风尚,谋高校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与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
教学相长教书育人
我用什么打动你,我的学生——关于大学教师师德的思考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师德建设浅析
浅议教师人格魅力与外语课堂学生情感
过滤之间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师德建设之我见——让师德在实践中放光芒
转变管理观念,树立服务意识——论如何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加强师德建设
创造和谐英语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适应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要求——通过“小学期”教学得到的一些体会
以情施教,以情促教——浅谈教师的情感教学能力
立足教学工作实践,拓展科研探索空间
高校科学发展与内涵建设
关于学院内涵式发展的思考——上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做法
关于学院内涵式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强化财务服务意识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档案管理
内涵式发展研究
师德建设与相关政策
中国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分析
美国大学招生制度对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启示
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书摘插图
师德构成要素浅析厉育纲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而高尚的师德无疑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第一要素。日本教育学家小原国芳曾经说过:“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对于教育,兴之抑或亡之,在于教师。……根本问题是教师精神,是全人教养,是教师之道,是根性,是灵魂。”师德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200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师德研究的新高潮。近年来各类“辱师”、“辱生”事件频频发生,使得师德问题又再度成为风口浪尖上的话题。
对师德的认识,涉及普通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伦理学也被称为道德哲学,是关于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的一门学问。道德理论是随着社会生活本身的变化而变化的,任何一种道德理论都有其社会学的背景。“古代道德哲学从人的内在品性出发,使个人与社会融为一体,每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应做的事情都来自他在该社会中的角色。这种角色与功能的内在根据使得个人与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德性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履行的品质,通过德性,个人可以达到与社会的和谐。”可以说,理论本身是社会现实的反映,理论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同样,我们研究师德构成要素的目的主要在于,把握时代主题,为我们当前师德研究与建设问题提供一种富有个性的思考方式。
一、师德的含义
师德是教师道德的简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师德是指教师职业道德,即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包含了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职业荣誉等内容。广义的师德不仅仅限于职业道德的层次,还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立场和态度、法纪观念和行为等,师德不限于教育活动的需要,也是社会的公民和先进分子所应具备的素质。笔者认为,从教师传授知识和育人这种职业的特殊性出发,师德表现为德性和规范两个方面:德性是教师对自我生命道德意义的蕴涵与表达,规范是教师对社会存在和社会规则的适应和认同。前者是教师个体的内在品性,具有个体性,师德规范则是特定的时代与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整体规定,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因而,师德至少包含下列几层含义。
第一,师德是一种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其教师角色的品质,即实现教师之特殊性目的的品质,是教师能充分实现其教育潜能的品质。它不仅使教师获得教育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也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克服其所遭遇的伤害、危险和诱惑,形成自己的精神支柱,加深对自我和对善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