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沙与沫(附光盘)

分类: 图书,文学,外国诗歌,
作者: (黎巴嫩)纪伯伦 著,李唯中 译
出 版 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199印刷时间:开本: 20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4044306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纪伯伦是东方刮来的一阵风,从根本上扫荡着西方,但是,他给我们带来的只是鲜花。”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
纪伯伦的文字真是奇妙,它满足了个别心灵的不同需求,哲学家认为它是哲学,诗人称它是诗,青年则说:“这里有一切蕴涵在我心里的东西,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宝藏。
——《芝加哥邮报》
我想要确定,非常确定,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必须是我的最佳贡献。
——纪伯伦
内容简介
纪伯伦是“旅美派”作家中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旅美文学家们的头号领袖”、“旅美文学的旗手和灵魂”。纪伯伦又是一位成功的画家。祖籍大马士革。先祖迁往巴勒贝克,后来他的祖父优素福•纪伯伦迁到黎巴嫩北部的卜舍里村,1883年纪伯伦就出生在这里。1894年,母亲带着他和其他三个孩子逃难到美国。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同时也实现自己童年时代梦想,纪伯伦于1898年回到黎巴嫩,进入著名的“希克玛”学校学习四年。1908年得到波士顿一所女子学校校长玛丽•哈斯凯勒的鼓动和资助,前往艺术之都巴黎,入美术学校,受教于世界艺术大师罗丹门下。罗丹十分欣赏纪伯伦的才华,誉之为“20世纪的威廉•布莱克”。纪伯伦以优异成绩获得美术学校毕业文凭。后去美国,定居纽约。旅美叙利亚作家成立“笔会”,一致选举纪伯伦为会长。在美期间,纪伯伦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同时也很重视绘画。他的画被法国国际美术馆收藏,他被选为英国美术家协会“荣誉会员”。
《先知》是纪伯伦的巅峰之作,探讨爱与美、生与死等生命的奥秘。欧美评论家把《先知》和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并称为东方最美妙的声音。纪伯伦称之为“我的第二次诞生,第一次洗礼”。
《沙与沬》用格言阐释生命、艺术、爱情、人性,以“沙”“泡沫”喻人似沙般微小、事物如泡沫般虚幻,寓意深刻,充满智慧,音韵妙曼,宛如天籁。
作品独具风韵,他的文笔轻柔、凝练、隽秀,宛如行云流水般;语词清闲奇异、俏丽,色彩斑斓夺目,哲理寓意深邃,比喻别致生动,想像力无比丰富。
作者简介
黎巴嫩著名画家及哲理诗人纪伯伦(1883—1931),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是二十世纪当之无愧的东方乃至全世界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是东方赠给西方最好的礼物”。他那些精雕细琢、千锤百炼的作品使整个英语系国家及阿拉伯世界都深深为之着迷。他那些咏叹式的浪漫文字,不仅兼具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凝聚力和诗歌优美曼妙的音韵,更是以其中蕴含的严肃而冷峻的理性思考著称。那独特的“纪伯伦风格”用东方深邃隽永的哲理感动了西方,同时,也用西方自由平等的人文精神浸染着东方。
目录
先知
船的到来
论爱
论婚姻
论孩子
论施舍
论饮食
论劳作
论悲欢
论房舍
论衣服
论买卖
论罪与罚
论法律
论自由
论理智与热情
论痛苦
论自知
论传授
论友谊
论说话
论时间
论善与恶
论祈祷
论逸乐
论美
论宗教
论死亡
道别
沙与沫
书摘插图
船的到来
这条小溪仅剩下一次转变,之后在这林间只作一声低语,便奔向你那里,化作无边大洋中的一自由涓滴。
年值韶华,被主所选、为主所爱的穆斯塔法,在奥法里斯城等了十二年,等待着他的船到来,以便载他归返他出生的岛上去。
在第十二年的四月,即收获之月的第七天,他登上城墙外的小山,放眼向大海望去,只见他的船披着雾霭驶来。
此刻,他的心境豁然开朗,欢悦之情远远地飞越大海。他闭上双眼,在灵魂的静殿中祈祷。
当他从小山上走下来,忽觉一阵忧思袭上心头,他暗自想:我怎能心无惆怅,安然地离去呢?
我在这座城郭里度过的痛苦白天是漫长的,我所度过的孤寂之夜是漫长的。谁能够与自己的痛苦和孤寂毫无遗憾地分手呢?
在这条路上,我撒下了多少精神的颗粒!
有多少我所喜爱的孩子,赤身裸体地跪在它的山丘之间!因此,我不能毫无负担、毫无痛苦地离开它。
今天,我脱下的不是一件外衣,而是用我们双手撕下的自己的一块皮。
今天,我不是把一种想法丢在了身后,而是丢弃了一颗用饥饿和干渴浸透的甜蜜之心。
但是,我不能再久留了。
呼唤万物前往的大海在召唤我,我必须扬帆起航了。
虽然我夜下的归思仍灼热似火,可如果再呆下去,却要凝固、结晶、模化了。
我多么希望能够带走这里的一切,又有什么办法呢?
唇和舌是声音的双翅,而声音飞走时却不能带着双翅,只能独自去觅寻以太。
如同鹰不能带着巢,只能独自飞过太阳。
现在,穆斯塔法行至丘山脚下,转身向着大海,看见他的船正向港口靠近,船头上站着来自故乡的水手。他向他们发出由衷的呼唤:
……
书摘与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