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博弈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

作者: 张晓云,潘天群著

出 版 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1字数:版次: 1页数: 232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80211943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博弈论的马克思主义”为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于西方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博弈论的马克思主义以方法论个体主义和博弈论作为方法论基础,力图通过对剥削、阶级等核心概念进行博弈论重释,为经典马克思主义宏观理论建构微观基础。其主要理论工作包括:对剥削理论进行博弈论重构,从而指认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性;对阶级斗争进行博弈论分析,以明确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可行途径;对社会主义公正理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博弈论阐释,给出了未来社会的蓝图。本书对博弈论的马克思主义讲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

作者简介

张晓云(1976—)女,湖南临澧人,哲学博士,现任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师,研究方向:逻辑学、哲学、博弈论。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出场

第二节 正名:什么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对象:博弈论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方法论框架:博弈论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基础

第一节 解释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

第二节 方法论个体主义:博弈论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论

第三节理性选择原则

第四节 分析工具: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理论

附录合作与非合作的博弈论筒介

第三章罗默对剥削理论的博弈论重建

第一节 剥削的博弈论概念

第二节 剥削的三种历史形式与三种合作博弈

第三节 剥削与阶级:个体理性的自然选择

第四节 剥削与社会:社会必要剥削

第四章对罗默剥削理论的批评及其他言说

第一节 杰弗里赖曼的批评:剥削伴随强迫

第二节 戴姆斯基、埃里奥特对罗默剥削观的质疑

第三节 柯亨:工人是被迫出卖劳动力的吗?

第四节 埃尔斯特论市场剥削与非市场剥削

第五节 评论:新旧剥削观比较

第五章阶级斗争的博弈结构

第一节 理性选择与阶级划分

第二节 阶级与阶级意识:一种集体行动理论

第三节 埃尔斯特论阶级斗争的博弈结构

第四节 普热沃斯基论集体行动的逻辑

第六章社会主义诉求与最后的追问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的博弈论构想

第二节 归属问题:博弈论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绪论

20世纪70年代末,在英、美等英语国家的社会科学界,出现了一批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技巧和西方社会科学的分析工具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他们用分析哲学中的语言分析技术和现代逻辑分析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理论命题进行澄清,如柯亨(Gerald Cohen)对生产力、生产关系概念的表述,以及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论证,埃尔斯特(Jon Elster)用模态逻辑工具对马克思的矛盾、辩证法概念的研究;他们用现代经济学的模型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如罗默(Jone Roemer)揭示了剥削概念的内涵并用博弈论术语建构起新的剥削理论,埃尔斯特用博弈论和理性选择理论塑造阶级斗争模型,从而对“人类必将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给予了科学论证,这些现象和理论统称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立场,这是它的基本政治承诺,但并不认为经典马克思主义是不可讨论的神学教条,而以新的社会科学研究工具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严格的“科学”的身份,这种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到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转变,是一种“没有敬畏感的”承诺。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