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农村改革30年研究

分类: 图书,经济,中国经济,“三农”问题,
品牌: 张文茂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18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802337879
·条形码:978780233787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京郊农村改革30年研究》是北京市委农工委和市农研中心2008年重点课题,主要由市农研中心城郊经济研究所承担,并联合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同志合作完成。
本课题由9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总结了郊区农村改革30年的伟大成就。第二部分概括了郊区农村改革前的历史发展和当时面临的主要矛盾及问题,指出了农村改革的历史必然性。为了比较全面地总结北京郊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本课题从农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农村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演变、郊区农村城镇化进程和突破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等四条线索进行了历史的分析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的主体部分(第三至第六部分)。在此基础上,对郊区农村改革和发展提出10个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七部分),概括了郊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经验(第八部分),最后提出郊区农村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部分 京郊农村改革30年的辉煌成就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增长
二、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三、农民人均收人大幅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四、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发展加快
五、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统筹力度加大
六、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生态屏障功能得到提升
七、农村民主政治渐趋成熟,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第二部分 京郊农村改革的历史前提
一、改革前郊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阶段的判断
二、改革前郊区农村经济体制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三、结论
第三部分 郊区农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一、由统一经营到双层经营的农业经营体制改革
二、双层经营体制下的深化改革
三、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
四、农业内部的产业分化和产业结构调整
五、小结
第四部分 郊区农村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演变
一、改革前社队企业的发展
二、改革以后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
三、郊区农村产业结构演变和产业升级
四、郊区农村工业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五、郊区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作用
六、小结
第五部分 郊区农村城市化、城镇化和大城市郊区化全面展开
一、郊区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起步和发展
二、北京的大城市郊区化进程
三、郊区农村城市化、城镇化的几种形式
四、郊区城镇化进程的深层次矛盾
五、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
六、小结
第六部分 突破二元体制,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二、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下的城乡关系演变
三、改革重心向城市转移后城乡二元结构被反向强化
四、城乡统筹基础上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五、小结
第七部分 京郊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
一、郊区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
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四大基本趋势及相互关系
三、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分化与集中及社会结构转型
四、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夹角现象”
五、政府城乡统筹是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前提条件
六、培育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微观主体
七、市场调节机制和城乡统筹及政府的作用
八、农业经营体制演变和产业化组织体系
九、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十、农民土地权益的流转置换
第八部分 郊区30年改革的成功经验
一、解放思想是冲破“左”的观念与体制的先导
二、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三、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四、与时俱进地抓住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改革成功的保证
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确保改革成功的法宝
六、发挥城市主导作用是郊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九部分 郊区深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完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二、加快农民的城市化、城镇化转移
三、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郊区的延伸覆盖
四、完善城乡对接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五、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建设
六、积极推进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七、理顺农民教育培训体制
八、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九、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要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由张文茂主笔的《京郊农村改革30年研究》正式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是一件好事,值得祝贺!这也是对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的一份厚礼。
城乡二元结构是工业化进程的产物,具有历史必然性。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工业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经过土地改革,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到1936年的战前水平。在此基础上进入了工业化时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走了“以俄为师”并由前苏联直接援助的工业化道路。这个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增强了国家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为建立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这个工业化进程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进的,以国营经济为主,以重工业为主,以城市为主,以中央企业为主,在体制与机制上暴露了诸多弊端,拉大了城乡差别、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
文摘第一部分京郊农村改革30年的辉煌成就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增长
农村改革开放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尊重了农民的自主选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郊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郊区农村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根据北京市经管站统计,改革前的1978年,郊区农村各业经济总收入18.827亿元,到2007年,农村各业收入总额达到3 31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为685.87亿元,增长了36.43倍,年均增长幅度为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郊区乡(镇)村两级集体资产大幅度增长。根据北京市经管站统计,1978年郊区乡村两级集体固定资产原值只有11.39亿元,1990年达到78.85亿元,1997年达到320.37亿元,2007年达到956.04亿元(乡镇和村两级集体所有者权益),其中,乡镇级371.06亿元,村级584.97亿元。集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后记《京郊农村改革30年研究》是北京市委农工委和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08年的重点课题,主要由市农研中心城郊经济研究所承担。课题研究当中,得到了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崔砚青、副院长杜保德的大力支持,除该院科研处处长马俊哲和经管系的朱京燕、鄢毅平直接参加课题组外,经管系主任李志荣,该系钱静、王绍飞等老师也对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多帮助。本书由课题组长张文茂负责总体设计和定稿。各部分分工执笔如下:第一部分:张文茂、朱京燕、马俊哲;第二部分:张文茂、杨秋玲;第三部分:张文茂、朱京燕、苏慧;第四部分:张文茂、鄢毅平、宋伟、杨玉林;第五部分:张文茂、苏慧、宋伟;第六部分:张文茂、苏慧、宋伟;第七部分:张文茂;第八部分:马俊哲、鄢毅平、张文茂;第九部分:张文茂、杨秋玲、苏慧。此外,市农委副主任陈涛、市农工委研究室主任王修达、农研中心副主任张秋锦和纪检组长王瑞华、门头沟区人大副主任谭杰等同志对课题研究也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是对郊区农村改革30年的初步研究,试图对郊区农村现代化进程进行较全面的总结和理论探讨,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展开,有些观点和结论也是课题组的初步思考,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各界朋友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