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随笔与演说(苏珊·桑塔格文集)

分类: 图书,文学,外国文学,散文随笔,美国,
品牌: (美)苏珊·桑塔格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页码:24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32746577/9787532746576
·条形码:978753274657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苏珊·桑塔格文集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同时:随笔与演说》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作者一些甚少发表、不为人知的杰作。第二部分是时事评论。由于桑塔格写作这些评论文章的期间,正是美国外交政策急转弯和世界局势动荡的时期。作者当时对局势的尖锐评估和对布什政府的猛烈抨击现在回顾起来是极具预见性的,而对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的犀利剖析并不只是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是秉承作者两部有关摄影专著(《论摄影》和《疾病的隐喻》)的洞察力,对美国暴力文化提出严厉的批判。但更重要的还是她在恶劣环境中坚守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第三部分是演说稿。这些讲稿是桑塔格一生写作与行动的融通,是随笔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行动主义者这些她从一开始就具备,但常常经渭分明的角色的重叠、浸透和深化。可以说,她一生在理论上赞扬的,在实践中都做到了:她以自己“内省的能量、热情的求知、自我牺牲的准则和巨大的希望”、“从一生深刻而漫长地接触美学所获得的智慧”、“勇气与抵抗”、“道德考量”,而最终成为了“自己的仰慕者”。
《同时》的书名取自苏珊·桑塔格最后一次演说的标题,之所以以此为书名,是为了纪念《同时(随笔与演说苏珊·桑塔格文集)(精)》多种声音的性质,纪念她的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美学思考与伦理思考、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的不可分割性。
作者简介苏珊·桑塔格,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与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2004年12月28日病逝于纽约。
苏珊·桑塔格文集
论著
《反对阐释》
Against Interpretation
《激进意志的样式》
Styles of Radical Will
《论摄影》
On Photography
《疾病的隐喻》
Illness As Metaphor &AIDS and Its Metaphors
《在土星的标志下》
Under the Sign of Saturn
《重点所在》
Where the Stress Falls
《关于他人的痛苦》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同时》
At the Same Time
文学
《床上的爱丽斯》
Alice in Bed
《恩主》
The Benefactor
《死亡匣子》
Death Kit
《火山情人》
The Volcano Lover
《我,及其他》
I.etcetera
编辑推荐2004年12月28日,苏珊•桑塔格因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之并发症在纽约与世长辞。四年之后的2008年底,上海译文出版社将在这位伟大女性的逝世纪念日前后,隆重推出她的最后一部随笔集《同时:随笔与演说》,以纪念桑塔格逝世四周年。《同时:随笔与演说》的书名取自苏珊•桑塔格最后一次演说的标题,之所以以此为书名,是为了纪念本书多种声音的性质,纪念她的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美学思考与伦理思考、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的不可分割性。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作者一些甚少发表、不为人知的杰作;第二部分是时事评论;第三部分是演说稿。
目录
序
前言
关于美的辩论
一九二六年——帕斯捷尔纳克、茨维塔耶娃、里尔克
爱陀思妥耶夫斯基
双重命运:论安娜·班蒂的《阿尔泰米西娅》
不灭:为维克托·塞尔日辩护
稀奇古怪:论哈尔多尔·拉克斯内斯的《在冰川下》
9.11.01
数周后
一年后
摄影小结
关于对他人的酷刑
文字的良心
世界作为印度
论勇气和抵抗
文学就是自由
同时:小说家与道德考量
说明
译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本书是苏珊·桑塔格在生命最后几年积极拟订和筹划的一部著作。除了其他写作计划——包括第三本更具自传色彩的论述疾病的书、一部以日本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之外,她打算先出版一部新的随笔集,也即她常说的“我最后一部”随笔集,然后再回头写小说。
书的目录,桑塔格曾准备了多个草案,编排她自《重点所在》出版以来所写的文章,并为她计划写的几篇随笔预留位置,尤其是一篇关于格言式思考的文章——这是她发生兴趣已有一段时间的一个题材,日后她的笔记本出版时读者将会看到。然而,除了那几篇未写的随笔外,这本书已非常接近于她要出版的随笔集。
文摘关于美的辩论
二○○二年四月,教皇约翰一保罗二世终于对数不清的掩盖色魔神父的事件被揭露所制造的丑闻作出反应,他对被召去梵蒂冈的美国红衣主教们说:“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也许会有瑕疵,但它的美依然保存着;这是任何理智上诚实的批评家都能分辨的真理。”
教皇把天主教会与一件伟大的——即是说,美的——艺术作品相提并论,是不是太怪了?也许不是,因为这种空洞的比较使他可以把令人憎厌的恶行变成好像是默片拷贝上的刮痕,或覆盖在一幅古典大画家的油画表层上的龟裂缝,也就是我们下意识地略去或掠过的瑕疵。教皇喜欢神圣庄严的理念。而作为一个表示(像健康)某种无可争辩的优点的术语,美一直是作出应急的评价的永久资源。
然而,永久并不是美的较明显的属性之一;对美的沉思,如果是经验丰富的话,也许会充满感染力,莎士比亚在很多十四行诗中便很懂得发挥这种戏剧效果。日本传统上对美的颂扬,例如年度观赏樱花盛开的仪式,是深含哀伤的;最激动人心的美是最短暂的。要使美在某种程度上不消亡,就需要在观念上做很多修补和改变,但不消亡的这个想法实在太诱人、太强烈,根本不应该用称赞更高级的美的化身来糟蹋它。于是扩充美的概念,顾及各种美,带形容词的美,安排在一个由递升的价值和不受腐蚀所构成的天平上,使用各种隐喻(“心智美”、“精神美”),这些隐喻都优于被普通语言颂扬为美的东西——感官愉悦。
脸孔和身体这种较不“高洁”的美,依然是最常被访问的美的场所。但我们怎么也想不到教皇在为几代神职人员性侵犯儿童和为保护性侵犯者而寻找借口时,竟会唤起那种美感。更重要的——对他重要一是“更高级”的艺术之美。不管艺术对感官而言在多少程度上是一个表面的问题和接受的问题,它一般都在“内在”(相对于“外在”)美的领域获授予荣誉公民称号。美似乎是不可变的,至少当它体现——固定——在艺术形式中的时候,这是因为美作为一个理念、一个永恒的理念,是在艺术中获得最佳体现的。美(如果你选择以那种方式使用这个词)是深刻的,而不是表面的;有时是隐藏的,而不是明显的;安慰人的,而不是扰乱人的;不可摧毁的,例如在艺术中,而不是转瞬即逝的,例如在自然中。美,那种约定性的高洁的美,是永存的。
美的最好的理论,是其历史。思考美的历史意味着聚焦于美在特定社群手中的运用。
把美当作无可挑剔的表扬和安慰来使用,不啻是提供某种保障,而按其领导人的意思致力于铲除被视为有害的纷至沓来
……[看更多书摘]
后记桑塔格这本遗作集,有些文章在她尚在世时,我就已翻译并发表在《书城》杂志上。但不用说,当时由于需要火速赶稿,对照原文校对一遍都来不及,难免有些错漏,现在趁机校正。另外,桑塔格不断修改自己的文章,增增删删,这次我也根据她的修订逐一校正。再有就是她一些文章在报刊发表时,作了删节,或被编辑剔去某些敏感字眼,这次我也对照原书修订了早前的译文。
本书第一部分以夹叙夹论的方式详细介绍现代欧洲文学中几部被忽略的杰作。第二部分是时事评论,这也正是美国外交政策急转弯和世界局势动荡的时期,作者对局势的尖锐评估和对布什政府的猛烈抨击现在回顾起来是极具预见性的,而对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的犀利剖析并不只是局限于事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