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网络
分享
 
 
 

有待探险的世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经典游记及探险美文精选)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有待探险的世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经典游记及探险美文精选)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文学(旧类),作品集,世界,综合,
  品牌: 马克·詹金斯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57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108029751

·条形码:978710802975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有待探险的世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经典游记及探险美文精选)中出现了一些耀眼的名人——西奥多·罗斯福,托尔·海尔达尔,安妮·莫罗·林白,雅克·库斯托,以及一些身份各异的旅行家——科考队员,植物学家,鸟类学家,外交官,军人,水手,甚至海盗,他们的足迹从撒哈拉到北极的西伯利亚,从婆罗洲的丛林到阿拉斯加的万烟谷……在阿富汗、中国西藏以及阿拉伯半岛的神秘地区哈德拉毛对外人紧闭大门的时代,他们便已开始深入考察这些禁地,这一切都使得这部文集更加精彩。

作者简介马克·詹金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档案室的历史研究员,很可能研读过杂志自发行以来刊登的每一篇文章。工作成绩颇丰,另著有High Adventure一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发展史。

媒体推荐从那些作者身上,我们不可救药地染上了同一种传染病:他们的讲述散发出浪漫的气息,让我们为之沉迷;他们用自己的冒险经历巧妙编织成一张大网,让我们身陷其中无法自拔。

——西蒙·温切斯特

编辑推荐在并不久远的过去,世上还有许多无人了解的地域,旅行还等同干冒险,而阅读《国家地理》杂志是大多数人与遥远国度最亲密的接触。马克·詹金斯以选自那个年代的五十余篇经典美文集成《有待探险的世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经典游记及探险美文精选)一书,引领读者踏上环球之旅。

目录

第一部分 非洲天地

非洲的蛮人与野兽

赤道非洲猎象记

图坦卡蒙陵墓印象

东达尔富尔的冒险生活

穿越利比亚沙漠

陆地穿越开罗到开普敦

三轮闯非洲

第二部分俄罗斯帝国的隐秘角落

浩瀚历史中的孤岛:达吉斯坦的山岳高地

中亚大漠中的生活&阿富汗边境:波斯疆界游

流放西伯利亚苦寒之地

第三部分 中东地区

波斯旅行队速写

穿越小亚细亚

燃烧的哈德拉毛

一个非穆斯林的朝觐之路

波斯旧貌新颜

重返阿富汗

第四部分 中国边疆探险

黄教喇嘛的“木里王国”&一个地理学者的孤独旅程

大队人马过中亚

通往土耳其斯坦的沙漠之路

地中海到黄海的汽车之旅

戈壁沙漠中的探索

第五部分 喜马拉雅王国

印度猎虎

阿萨姆-西藏地震历险记

珠穆朗玛峰上的胜利

第六部分 远东地区

冲击日本的海啸

在满洲

与海南黎族在一起

第七部分 马来群岛

驾车穿越苏门答腊

世界尽头的尼亚斯岛

婆罗洲居家琐记

第八部分 阿拉斯加大冒险

1890年圣伊莱亚斯远征记述

万烟谷探秘

第九部分 重走西班牙商路

墨西哥的西班牙商路见闻

马背上的跨国之旅

第十部分 亚马孙与奥里诺科秘境探幽

驾水上机探亚马孙

溯流探访动冠伞鸟的故乡

穿越丛林寻找最高的瀑布

第十一部分 海洋和岛屿

帆船过合恩角

勇闯禁海

红海捞珍珠

时光倒流的海岛

海上余生的人

第十二部分 探索新疆界

伦敦到澳大利亚的飞行冒险

飞越南极洲

空中环游北大西洋

一次往返深海的旅行&半英里水下

探索同温层&天空中的新纪录

探人海底的镜头&我找到了“邦蒂”号残骸

索引

致谢

图片致谢

正文致谢

……[看更多目录]

序言~人类之所以旅行,原因有很多。游牧民旅行是因为生活所需。探索者旅行是因为他们认为有旅行的必要。商人旅行是因为有金钱的诱惑。帝国拥护者和他们的军队旅行是因为执掌大权的人下达了命令。虔诚的教徒旅行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是神明的旨意。逃犯旅行是因为自由天地在召唤他们。

但是我——和世界各地的许多人一样,可能也和本书的大多数读者一样——旅行的原因远没有那么明确。我旅行是为了满足内心里两种简单却又强烈的渴望,而且我和许多人一样,这两种渴望都是从少年时起就装在了心里——那还是没有旅行去过任何地方的年纪,至少就我自己而言是这样。

大约十岁的时候,我已明确了自己的第一种渴望。记忆里总是在晚上,在天很冷、黄雾弥漫的晚上,好像总是11月里,进城的时候父母会给我一项特别优待,随我去做一件每到伦敦必做的事。每次父亲都把他那辆福特Popular轿车停在秣市大街南头,然后匆匆穿过帕尔商业街,一直走到科克斯普尔街的尽头——我立刻像小男孩一样抑制不住地雀跃起来。所有的航运公司总部都集中在那里,每一家的明亮橱窗里都摆着大极了的船模,那些巨型远洋船、在当时可以载着人们驶向世界尽头的港口的远洋船,被按比例缩小成了用橡木、柚木、铁制构件和雕刻精美的黄铜组装起来的模型。

“你们要去哪里啊,你们这些大轮船,”吉卜林曾写道,并猜想着它们的货舱里会装有怎样的奇珍异宝:

“要去哪里找宝呦,你们这些大轮船,

你们远行时,我该把信寄往何方?”

“我们要去墨尔本,魁北克和温哥华——

地址请写霍巴特,香港和孟买。”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些船,像是有几个钟头那么久,看着,做着梦。那里有半岛和东方航运公司的办事处,橱窗里摆着驶往印度的大轮船,白星公司展示的则是老式四桅帆船的精美模型,记得还有联合城堡公司那些开往圣赫勒拿和好望角的船,毕比和埃勒曼航运公司专为快速往来加勒比海设计的香蕉船——也许,我的记忆有点模糊了,但丘纳德公司好像也在那附近什么地方有一间办事处,在一个很大的凸窗里摆着蓝白两色、有三个烟囱的“玛丽女王”号巨轮模型,旁边是一艘更新的船,以十英尺比一英寸的比例缩制的形体较为纤巧的姊妹船——“伊丽莎白”号。

我站在伦敦西区的雾霭中,做着无比美妙的梦,我想象着有朝一日有了钱,我会很神气地大步走进去,径直走到办事员的高台子跟前,让他给我一张手写的远洋船票,就像他们给电影《六福客栈》里的格拉迪丝·艾尔沃德,或是《印度之行》里的阿德拉·奎斯蒂德写的那种票。我梦想着——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那些梦是从哪里来的——海上旅行的无穷无尽的乐趣。不过小时候的那段日子里,我的幻想仅仅限于旅途,目的地对我来说还是难以想象的奇异国度;我把航行途中的种种琐碎场景一遍遍在脑子里重演,从不会厌倦。

我想着开阔海面上,一眼望不到头的尾流在船后缓缓舒展,想着船上的事务长、服务员和领航员,想着早晨起来在甲板上喝汤,晚上穿着航海礼服去用晚餐,想着在塞得港的西蒙·阿茨百货店里买顶草帽或遮阳帽,在苏伊士运河边的码头上看变戏法的人表演他们的小把戏。我想象着自己在特内里费岛水域生平第一次看到飞鱼,在南太平洋上第一次看到信天翁;船驶过赤道无风带,我汗津津地一路瞌睡,在咆哮西风带,我被滔天巨浪吓得胆战心惊;我想象着自己看到了亚丁的沙丘上明晃晃的热浪,包裹着桌山的缭绕云雾,或者深夜在格陵兰附近的寒冷大西洋上等待冰山出现。我想象着在目的地以外的港口停留,那不过是些中途小站,可以看点儿新鲜,离开时又不会有什么留恋。

正在想入非非时,父母逛完了皮卡迪利大街上的寻常店铺,把我拽回到现实当中。该走了,父亲大喝一声,转眼我又坐在了汽车后座上,车子向北朝郊外驶去,伦敦的凝重雾气渐渐吞噬了依然耀眼的船模,一如冬季海上涌起的浓雾遮掩了远航的轮船,也模糊了我那些夜色里的梦。

17岁时,我第一次坐船旅行,心中也由此生出了第二个强烈的愿望。

我搭乘的是“不列颠女皇”号,一艘排水量25000吨的远洋客轮,通体白色,烟囱上带有加拿大太平洋航运公司标志性的红格子。我用两年时间攒够了80英镑,在靠近底舱的六层甲板上一间没有窗子的四人舱里买下了一个小小的铺位,在从利物浦到蒙特利尔那五天横渡大西洋的旅程中,虽然房间很小,饭菜不值一提,但其他的一切都与我想象的一模一样。

我的船票——我和几个答应“带我见识加拿大”的朋友一起出发去看世界——真的是科克斯普尔街上一家航运公司办事处的人手写的;在船上,早晨起来真的有肉汤喝,大杯冒着热气的汤驱散了4月海上的寒意;要不是浪太大,我们还可以在甲板上玩打圆盘游戏;每天上午我都可以到驾驶台去研究海图,看看我们沿着一路向西的航线走到了哪里。一天下午发生了一段小插曲,那是在费尔韦尔角以南几小时航程的地方,一块漂浮的碎冰损坏了船舵,船员换用了应急操舵装置,我们的航行速度下降到平常的一半,挣扎着总算驶入了圣劳伦斯河口,时间晚了一点,但又多了一段可以讲给别人听的海上经历。

还要讲讲的是我第一次看到美洲大陆的时刻。到了人生的这一阶段——在我那些船模幻想萌生整整十年之后——目的地对我的吸引力已毫不亚于旅行的过程,而且我对新大陆的地理产生了格外浓厚的兴趣。所以,我想认真品味抵达的这一刻,也算是在情理之中吧。

卡伯特海峡大雾弥漫,白天我没能看到布雷顿角岛,也没望见纽芬兰的南端。船舵故障减缓了航速,因此魁北克应该在清晨5点前后进^我们的视野,我—夜没睡,黎明前的凛冽黑暗中,我站在船首斜桁边,忽然,加斯佩角的闪烁灯光映入了眼帘。我定定地立在那里:一直看着,看着,渐渐地能分辨出那灯光后面的陆地了——是美洲的陆地,我一遍遍在心里说着——接着,一阵喜悦涌上心来,我看到了第一盏汽车头灯,萤火虫似的在海边悬崖顶端的公路上拽出一道亮光。是送牛奶的农夫,我心想。也可能是加拿大邮政的邮递车,或者是一个送《蒙特利尔报》的小工。眼前的一切都散发出令人陶醉的异国气息,那样的浪漫,那样的陌生而又奇妙。

继续前行,河岸朝我们挤了过来,陌生的景象渐渐变得熟悉,到了午餐时间,船已从魁北克城中的巨型悬臂桥下静静滑过,芳堤娜城堡饭店巍然矗立在右舷,夜幕降临时,我们在蒙特利尔停了船,朋友们正在码头上等我,我在美洲的冒险即将开始——这是一段漫长、缤纷的冒险旅程,我走过了几千英里的路,经历了几百件有趣的事。

两大要素支撑着我此后一生的每一次旅行,而最初清晰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我认为就是在这两段经历中——首先是在雾气笼罩的伦敦夜晚,在耀眼的临街橱窗前,而后是在多年期盼之后,乘船到达蒙特利尔的那一刻。我可以把它们这样归结起来:年纪还小的时候,我对旅行的概念,很简单,是在浪漫的故事、在幻想和白日梦的基础上形成的。长大上学以后,这种概念发生了蜕变,被拉向了另一个方向,改变了,原因是我有了新的需要,也就是第二个要素:我需要去冒险,去经历风雨,去领略生命中或欢乐或艰苦的难忘时刻,我感觉到了这种实实在在的需要。

我认为这种双向的认知,如果可以这样定义它的话,或许可以支撑起所有人对旅行的渴望。我希望,对浪漫体验的向往和对冒险经历的向往,能够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第一推动力,即便不是经常,起码也是隔段时间便能促使我们离开安逸舒适的家,到大自然中去闯荡一番。 同意这种观点的人——当然不是每一位旅行家都这样认为——应该会想到一个问题,这些浪漫的幻想、冒险的渴望究竟源自何处?它们的根源是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或许在半个世纪以前看来要比今天更加清晰:这一切都源自阅读和文字。它们是从各位将在后面书中读到的那类文字里诞生的——那些平实、自然的文字,记述了在世界偏远角落里进行的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探险活动,作者有男性也有女性——其中以男性居多,这一点不可否认,但女性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他们在激隋、活力、勇气和浪漫梦想的推动下步入广阔天地,将四海漫游的故事讲给无法远行的人们听。正是在这类文字的激励下,许许多多的人走出家门,追随前辈的脚步开始了旅行。

吉卜林的诗让人们感受到了异国的魅力,就如同他那些关于轮船的诗句魅惑了十岁的我。之后世人又读到了约翰·巴肯、萨默塞特·毛姆、格雷厄姆·格林、E.M.福斯特和厄斯金·蔡尔德斯的小说。除此之外,罗伯特·拜伦、T.E.劳伦斯、威尔福雷德·塞西杰、托尔·海尔达尔(他的文章在后面可以读到)、理查德·伯顿、詹姆斯·卡梅伦、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他们以及其他成百上千位旅行家也写下了各自韵旅途见闻,我们——我是指我这一代人——都是读着这些故事长大的,从小便熟悉了文中描述的漫漫没有尽头的海上航行,悠长的火车旅程,熟悉了探索丛林中的异国城镇,被遗忘的古老文明,还有渺无人烟的大草原上、与世隔绝的岛国中,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生活。

《国家地理》可以说是对我们影响最深的一本读物。当年我们读的便是本书收录的这类文章——我们读过乔治·凯南写的达吉斯坦,读过约瑟夫·洛克写的大风子油。我们不会忘记伊丽莎·西德莫尔——将樱花引入华盛顿的那位女士——讲述的贝拿勒斯和日本海啸。我们对沙克尔顿、皮里和理查德·伯德描绘的冰雪与严寒的可怕威力深信不疑。我们很高兴能与毕比和库斯托一同潜入海底,与林白和皮卡尔一同邀游云端。《国家地理》为我们带来了所有这些体验,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在黄色边框中如约而至,我们何其有幸,能够同步阅读这些报道,或至少是生在相距不远的年代,还能够感受到这类文字的魔力。

从那些作者身上,我们不可救药地染上了同一种传染病:他们的讲述散发出浪漫的气息,让我们为之沉迷,他们用自己的冒险经历巧妙编织成一张大网,让我们身陷其中无法自拔。我们也开始了旅行,或许从未走得像他们那样远,从未达到过那样的高度或深度,但我们是在同样的精神鼓舞下走出了家门,旅行归来,我们心中也满载着同样的收获。

能够实现这一切,是因为我们很幸运,是因为那个年代的旅行——在那些已被淡忘的旅行作家依然活跃时的旅行——与今天的旅行有着非常、非常巨大的差别。

科克斯普尔街边的船模早已经消失。再也没有办事员坐在高脚椅上为你手写一张船票。再也没有班轮驶向好望角,没有香蕉船往来加勒比。“不列颠女皇”号如今变成了“黄玉”号,载着和平爱好者和政治活动家缓缓航行在世界各地,在我第一次搭乘它出行之后仅六个月,它就(因为“不赢利”)停止了横跨大西洋的客运航行。

然而旅行的改变不止这一点。我在埃及的亲身经历就反映了这些变化。我第一次去卢克索是在1966年,我从开罗中央车站坐上火车,一路在观景车厢里喝着埃及海枣酒,看着外面的沙漠风光。我住在冬宫饭店一个大而阴暗的套间里,天花板上摇摇欲坠的风扇咔嗒咔嗒地吵得我难以入眠。我在露台上边喝卡尔卡蒂——木槿茶,边等小帆船过来接我,带着我慢悠悠地渡过尼罗河,前往帝王谷。河对岸停着一辆轻便马车,我们上了车,缓缓爬坡,到达图坦卡蒙墓,一个不大管事的守卫正在吃西瓜,我给了他几个皮阿斯特,便走进陵墓,摆脱了外面的热浪,到墓室中去看石棺,看卡那封伯爵在1922年发现的这一切(梅纳德·威廉斯在后面的文章中对此给予了生动的描述)。

一年前我再次去了卢克索。冬宫饭店旁边耸起了一座玻璃幕墙的大厦,用于接待旅行社送来的游客。木槿茶已经很难喝到了,而且在装了空调的露台上,用他们的话说,是从不供应的。小帆船已被水翼船取代,眨眼的工夫就能到达尼罗河对岸。轻便马车没有了,往来奔驰的是烧柴油的汽车。沙砾小路也变成了碎石铺筑的公路。陵墓前实施了分批放行制度:我等了一个小时,等着三辆旅游大巴卸下来自保加利亚、日本和中国台湾的游客;我希望能独自拜访那位法老,而不是和几百人一起涌进去,但这被认为是古怪又添乱的要求。为方便管理,我被塞到了一群德国人当中,据说这是确保我达成此行目的的最佳方案。

我无意哀叹当今旅行的大环境,我只想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全球有半数人口奔波于各地的今天,地球上的移动人口已经满得要溢出来了。旅行的浪漫色彩,不久之前还是那样强大的一种动力,在目前这种形式的旅行中却已经荡然无存。从很大程度上说,冒险的乐趣也是一样,除去个别不循常规的漫游,绝大部分人的旅行中都没有了冒险的成分。就今天大多数人能够选择而且已经选择的旅行方式而言,曾经促使我们阅读那些书籍文章、为那些文字沉迷的两种诱惑力早已不再是推动人们外出旅行的首要因素。

这种状况令人忧虑,因为这一切变化前后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比一个人的一生短得多。

在我的少年以及之后的青年时代,我和当时其他人的旅行与本书收录的这类文章还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我们身上,在我们的远游中,仍可以看到约瑟夫·洛克、埃尔斯沃思·亨廷顿和爱德华。基思一罗奇少校的影子。这些人影响了我们,打动了我们,给予了我们启迪和激励。

可是后来,当我步人中年,早已经过了追随前辈身影、在他们的指引下前进的阶段,这时,旅行本身却忽然变了,那些旅行作家讲的东西没有了往日的影响力——因为在促使人们出门旅行的原因中,浪漫和冒险这两项已变得无足轻重。

也许有人会问:约瑟夫·洛克的文章对如今坐着旅游车前往他热爱的四川的游客能有什么影响?弗吉尼亚·汉密尔顿的文章对那些在她热爱的婆罗洲挥杆开球的韩国高尔夫球手能有什么指导意义?和我一同踏上罗斯冰架的网球运动员——他应家乡俱乐部的要求,在那里拉起球网拍照——又能从理查德·伯德等人的文章中学到什么呢?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尽管大环境如此,我的心里仍怀着一份乐观的希望。我不喜欢今天这样的旅行方式,我也必须承认,我渴望以半个世纪甚至更早以前那种轻松随意的方式云游四海。而且,我相信现在许多有心的旅行爱好者也有类似的感受,正跃跃欲试地想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发起一场运动,让旅行大致恢复本来的面貌。

这当然只是一个愿望,永远不可能实现,时代总是在进步的。但只要人们有这种回归的殷切愿望,这本书中的文章或许就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它们不再是单纯的昔日经典,向今人呈现的也不仅仅是关于旧时古怪习俗和旅行激情的文字回忆。这些文章、这些旅行家的声音可以再次成为一股强大的呼声:向世人呼吁,过去意义上的旅行——因为对大千世界的浪漫想象,因为渴望行走天下、享受冒险乐趣而做的旅行——应当、能够、也必须以某种面貌或形式得以复苏。这样说来,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它在表面之下还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宝贵价值。~

文摘陆地穿越——开罗到开普敦一

费利克斯·谢伊曾坦率地承认,他在踏上非洲土地之前对这块大陆一无所知,他当然也不会知道尤尔特·格罗根这个人,1900年.格罗根为了向心爱的人求婚,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从开普敦徒步走到开罗的人。

谢伊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广告人,1923年,他与妻子波特一起做了一次环球旅行。非洲原本不在他们的计划之中.因为一时的心血来潮,“只是想来一次不一样的冒险”,谢伊夫妇在开罗下了船,两入搭乘火车、汽车以及河上的汽船.并徒步走了至少400英里,终于在135天后到达了开普敦。这是两人终生难忘的一次旅行,而且,他们很可能是重走尤尔特·格罗根那条浪漫之路的第一对美国夫妇。

谢伊接着又做成了一件别人以为不大可能的事:他恳请《国家地理》杂志的编辑看看他自己送上门去的手稿——洋洋洒洒地写了有两万字——结果编辑们不只是决定刊登,而且留出了1925年2月的一期杂志专门刊登这篇文章。“你的叙述让普通读者对非洲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一位编辑在给谢伊的信中写道,“这是同样篇幅的其他文章未能做到的。”

今天看来,这篇文章依然生动鲜活,透过无拘无束的率真词句,读者在了解非洲的同时也了解了谢伊。他是一个热情洋溢、有时脾气有点急躁的人,喜欢拿自己开开玩笑;他处世精明,但遇到从没尝试过的新鲜事,也会表现出孩子一样的好奇。下面这个片段讲述了他在肯尼亚猎狮子的搞笑经历,那时正是东非黄金时代的尾声,野生动物聚集的热带大草原让他惊叹不已。

冒险必然意味着要面对危险;正因为危险,这种经历才格外刺激。但是在野外,危险的并不仅仅是狮子。下文处处流露着费利克斯和波特(“两个门外汉,有点愣头愣脑的冒险家”)相依相伴的感情,然而他们的幸福日子到20世纪30年代末便戛然而止。费利克斯·谢伊被送进了华盛顿临终关怀病院,医生无法确定他的病症:也许是昏睡病或“慢性脑炎”,或是在非洲染上的其他致命疾病。

第一次跟那位白人导猎东非的一类职业向导。——编注见面时,他问我们想要猎什么动物。“哦,我们想打狮子。”其实在说这

4:句话之前,我压根没考虑过我想要打什么。我这辈子从来没打过猎。

“行啊!要找狮子没问题。”他答道。我们就这么随随便便地、不负责任地给自己下了套,准备去打狮子。

早上7点,我们开着一辆美国产的小车从内罗毕出发,朝着大约75英里以外狮子经常出没的地方进发。

开出内罗毕才一英里,路况就变糟了,只有一条马车压出的烂泥小路从低矮

……[看更多书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返回首页<<
推荐阅读
 
 
频道精选
 
更多商品
追击7.7怪盗恋人
爱尔兰咖啡(蔡智恒文集)
中国近百年史话(精装)
说谎:揭穿商业政治与婚姻中的骗局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精装)
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校订版)
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
抑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
矿井突水模拟及机理分析研究
兽王·封印神兽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