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译注

分类: 图书,哲学,中国哲学,先秦哲学,儒家哲学,综合,
品牌: 王文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21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101063615
·条形码:9787101063615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大学中庸译注》中《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以前没有独立成编。南宋理学家朱熹首次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在一起,并为其作章句集注,成《四书章句集注》一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两朝的科举以八股取士,而八股文的题目都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取,因此《四书》便成为南宋以后士子的必修书,其影响达七百年之久。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阅读儒家经典的需求,《大学》、《中庸》作为《四书》中的两部,当然在率先阅读的范围之内。
作者简介王文锦 上海市中医医院妇科创立人。上海市中医院原妇科主任,“俞瑾工作室”专家成员之一,对多种疾病诊疗规范形成和疗效突破有重大贡献。在40多年妇科临床,多次参加或主持过全国性妇科学术大会,对不孕、多囊卵巢综合症、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内异症、月经不调、卵巢早衰等多种妇科疑难杂症的中医药治疗有独到见解。
典型病例一:二个疗程,肌瘤、囊肿消失,面色由黯黑转红润!
万女士, 36 岁
病情摘要: 2004年5月4日,家住无锡新区的万女士,因持续几个月外阴骚痒,到医院一查,发现得了多发性肌瘤,最大的为2.4×1.8cm,左侧附件囊肿3.6×3.7cm,之前尝试过各种办法,但均疗效甚微。
诊断为: 多发性肌瘤、附件囊肿。
诊疗结果: 肌瘤、囊肿全部消失,面色由黯黑转红润。
治疗过程中,万女士本人曾多次打退堂鼓,觉得中药太苦、煎药太麻烦,不想再治疗了。但她丈夫一直鼓励她,坚持治疗,不要放弃。每次复诊,都陪同她,为她挂号、拿药,回家后还经常帮其煎药。
没想到,治疗二个疗程后,而且面色由以前的黯黑转为红润,精神、睡眠、饮食也有良好改善。
博导点评:
象万女士这样想法的病人不在少数,怕中药苦,煎药麻烦。怀疑中草药是否能将包块消除,其实中医药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有其独到之处。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气滞血瘀、痰湿寒凝等病因引起体内气血流通不畅时,不但会引起肌瘤、囊肿等疾病,而且全身都会出现相应的不适症状。
当通过中医辨证精心治疗后,欣喜的发现一通百通,不但肌瘤囊肿消失、外阴瘙痒消除、食欲增加、睡眠也好、面色由以前的暗黑色转为红润,当然变年轻了!
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请用正确的服用中药方法:
1、汤药: 先将生药浸泡在冷水或温水里半小时,煎开后再小火煮半小时。
2、颗粒: 用开水单独冲泡化开后与其它药物同时服用。
3、汤药、胶囊、颗粒和最好饭后半小时服用。
典型病例二:内异囊肿术后复发合并子宫肌腺症经3个疗程的治疗,囊肿消失,临床症状亦消除
翟女士, 38 岁病例号: 4314
病情摘要: 初诊:2006年8月19日
月经史:12岁5/25天。末次月经:8月10日,经行6天,量尚可,无腹痛。
妊育史:0-0-2-0,人工流产1次,药物流产1次。
病史:子宫肌腺症、左卵巢内膜囊肿5+年。
7年前行左卵巢内异囊肿剥离术,去年又见腹痛,B超检查左卵巢内膜囊肿复发,子宫肌腺症。月经先期4-5天,量尚可,6天净,伴腹痛、腰痠;平时劳累后下腹胀痛,左侧严重,尿频尿急,纳可,寐尚安,大便正常,舌黯苔薄白,脉细。
B型超声提示:子宫69×63×49mm3,于左前方一低回声暗区26×22 mm2,左卵巢一透声暗区约26×25mm2,囊壁厚,囊内透声差。
病名:中医:症瘕(气虚血瘀)
西医:①子宫腺肌症②左卵巢内膜囊肿术后复发
诊疗结果: 治疗原则:益气化瘀,消瘤散结。
方药:
(1) 百通消瘤2号方加减。
(2) 炙鳖甲,12g/袋,0.5袋/次,2次/日。
(3) 水蛭,5g/袋,0.5袋/次,2次/日。
药后第一个月经期略有腹痛,第二个月经期已经无腰痠腹痛;辨证论治3个疗程后,B超复查提示左卵巢内膜囊肿已除,膀胱压迫症状消失,余症均消。
编辑推荐《大学中庸译注》以王文锦先生的《礼记译解》为基础,精选了包括《大学》、《中庸》在内的十四篇文章,重新编排,采用横排简体,使广大读者在《大学》、《中庸》之外,还可以了解一些古代的礼乐制度和儒家的基本思想。
目录
大学篇第一
中庸篇第二
儒行篇第三
礼运篇第四
大传篇第五
学记篇第六
乐记篇第七
经解篇第八
哀公问篇第九
仲尼燕居篇第十
孔子闲居篇第十一
坊记篇第十二
表记篇第十三
缁衣篇第十四
……[看更多目录]
文摘2·19哀公问政。子日:“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日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注释】
①杀——音晒。
②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此十四字本篇后文亦见,郑玄云:“误重在此。”
③知——同智。
④强——音抢。
【译解】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法,刊布在木板、竹简之上了。这样的贤人在世,那政法就能实行;这样的贤人亡故,那政法也就停息了。人的性能可以勉力推行政法,地的性能可以勉力生殖草木。这国政犹如蒲苇一般,蒲苇得了地力就能成长,国政得了人才就有成效。所以治理国政在于得人。国君要取得贤人,必须以身作则;要修养自身,必须以道德为准则;要修养道德,必须以仁义为根本。所谓仁,就是爱人的意思,亲爱双亲是为大仁。所谓义,就是合宜的意思,尊重贤人是为大义。对亲属们的亲情,因远近有异而有亲疏的差别,对贤人们的尊重,因尊卑不同而有大小的等次,反映这种亲疏尊卑关系的礼就从而产生了。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想要修身,不可以不事奉双亲;想敬事双亲,不可以不知晓人道;想要知晓人道,不可以不知晓天理。天下共通的人道有五条,用来履行这五条人道的品德有三种。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交往之道,这五条就是天下共通的人道。智、仁、勇,这三种是天下共通的品德,用以履行五条人道,三者是一致的。对于五道三德的道理,有的人生来就知晓,有的人学习了才知晓,有的人经历了困苦才知晓,及至他们都知晓了,却是一样的了。对于五道三德的实践,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去做,有的人为了名利才去做,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做,及至他们都成功的时候,却是一样的了。”
2·20子日: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