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伤寒论(第1辑35)(全文注音版)(注音版)(《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

分类: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
品牌: 张机
基本信息·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页码:21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38723684
·条形码:9787538723687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在编选《中国古代文化阅读》第一辑的过程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披沙拣金的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彻底梳理,力求使广大读者能够系统地感受到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准确地把握中华民族绵绵不息的古代文脉以及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包罗万象的宏大气派。多年来,我们组织了诸多人次的相关调研,从中了解到,广大读者一直都在以极大的热情期待着能够看到一套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古代文化全景的丛书。为此,《中国古代文化阅读》第一辑以前所未有的庞大容量,多角度多层面地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这套丛书的特点是:所有文字都注以汉语拼音;所有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化都会在这里相继亮相;所有文献,全部采用中文简体横排,尽最大限度地将中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文献以一种极其便利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相信,上述这些特点将会不同程度地提高中国古代文化在社会中的普及率。
目录
第一卷
一、辨脉法
二、平脉法
第二卷
三、伤寒例
四、辨痓湿蝎脉证
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桂枝汤
桂枝汤
桂枝去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白虎加人参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甘草干姜汤
芍药甘草汤
调胃承气汽
四逆汤
第三卷
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麻黄汤
小柴胡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桂枝汤〔复出方〕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干姜附子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桂枝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茯苓四逆汤
调胃承气汤〔复出方〕
五苓散
茯苓甘草汤
栀子豉汤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厚朴汤
栀子干姜汤
真武汤
四逆汤[复出方]
小柴胡汤[复出方]
小建中汤
大柴胡汤
柴胡加芒消汤
桃核承气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抵当汤
抵当丸
第四卷
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大陷胸丸
大陷胸汤
大柴胡汤[复出方]
小陷胸汤
文蛤散
五苓散[复出方]
白散
小柴胡汤[复出方]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半夏泻心汤
十枣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
旋复代赭汤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复出方]
桂枝人参汤
瓜蒂散
白虎加人参汤[复出方]
黄芩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连汤
桂枝附子汤
去桂加白术汤
甘草附子汤
白虎汤
炙甘草汤
第五卷
八、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调胃承气汤[复出方]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白虎汤[复出方]
栀子豉汤[复出方]
白虎加人参汤[复出方]
猪苓汤
四逆汤[复出方]
小柴胡汤[复出方]
麻黄汤[复出方]
蜜煎
桂枝汤[复出方]
茵陈蒿汤
抵当汤[复出方]
吴茱萸汤
五苓散[复出方]
麻子仁丸
栀子柏皮汤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九、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小柴胡汤[复出方]
第六卷
十、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桂枝汤[复出方]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汤
十一、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黄连阿胶汤
附子汤
桃花汤
吴茱萸汤[复出方]
猪肤汤
甘草汤
桔梗汤
苦酒汤
半夏散及汤
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真武汤[复出方]
通脉四逆汤
四逆散
猪苓汤[复出方]
大承气汤[复出方]
四逆汤[复出方]
十二、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乌梅丸
白虎汤[复出方]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四逆汤[复出方]
瓜蒂散[复出方]
茯苓甘草汤[复出方]
麻黄升麻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通脉四逆汤[复出方]
白头翁汤
桂枝汤[复出方]
小承气汤[复出方]
栀子豉汤[复出方]
吴茱萸汤[复出方]
小柴胡汤[复出方]
第七卷
十三、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四逆加人参汤
五苓散[复出方]
理中丸
桂枝汤[复出方]
四逆汤[复出方]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十四、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烧裈散
枳实栀子豉汤
小柴胡汤[复出方]
牡蛎泽泻散
理中丸[复出方]
竹叶石膏汤
十五、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十六、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第八卷
十七、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十八、辨不可吐
十九、辨可吐
第九卷
二十、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二十一、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第十卷
二十二、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
……[看更多目录]
序言论日: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末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市又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末,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幕,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荥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末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台十六卷,虽末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校。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末之闻也。
文摘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