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历程:哲学社会科学类(共3册)(中国文库)

分类: 图书,历史,中国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总述,
品牌: 虞和平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2816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214048387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其他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文库
·套装数量:3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现代化历程:哲学社会科学类》(共3册)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研究,力求纵贯其各个发展阶段和不同道路阶段,力图通过比较系统而全面的研究,阐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揭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制度下,现代化的畸形状态和难以健全成功的一般规律。
作者简介虞和平(1948~ ),浙江宁波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编辑推荐《中国现代化历程:哲学社会科学类》(共3册)论证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转向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又从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性。
目录
绪论
第一卷 前提与准备
第一编 前提和外因(1840年前后)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
第二章 19世纪世界现代化潮流
第二编 传统社会的裂变(1840─1894)
第三章 西方资本主义侵入与中国传统经济
第四章 传统人文社会的分化
第五章 政权结构的变化
第六章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最初尝试
第七章 行会的现代性变异
第三编 动力因素的增加(1895─1911)
第八章 争取民族独立的现代化动力
第九章 经济伦理资本主义化趋势
第十章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第十一章 资产阶级的初步成长
第四编 酝酿启动(1898-1911)
第十二章 戊戌维新:早期现代化的社会动员
第十三章 清末新政:清政府的改革尝试
第十四章 立宪运动:改良主义道路的终结
第十五章 辛亥革命:早期现代化的有效启动
第二卷 启动与抉择
第一编 现代化的启动与异化(1912─1916)
第一章 民国成立与现代化因素整合
第二章 经济现代化的社会动员
第三章 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初步形成
第四章 资产阶级的形成
第五章 现代化的危机:体制问题
第二编 自由发展与道路选择(1917─1927)
第六章 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第七章 传统农业的初步改造
第八章 手工业的现代化趋向
第九章 现代教育事业的崛起
第十章 社会主义传入:发展道路的新选择
第十一章 五四时期的现代化理念
第十二章 早期共产党人的寻求
第十三章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冲突
第十四章 南通模式:区域现代化的尝试
第三编 畸形发展与道路分野(1928─1936)
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集权政治的建立
第十六章 工业化中的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
第十七章 政府企图拯救农业
第十八章 民间致力农村复兴
第十九章 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实践
第四编 外患内乱与道路抉择(1937─1949)
第二十章 抗战时期的西部工业化
第二十一章 现代化道路之争
第二十二章 新民主主义的现代化构想
第二十三章 振兴实业“一线生机”的破灭
第二十四章 最后的抉择
第二十五章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概况
第三卷 改道与腾飞
第一编 改道与转型 (1949─1956)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现代化的实施
第二章 建立经典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启动
第二编 受挫与调整(1957─1978)
第四章 现代化社会动员受挫
第五章 现代化与非现代化
第六章 动乱十年:中国现代化的危机
第七章 现代化新模式的萌生
第八章 走向世界的新起点
第三编 转型与改革(1978─1991)
第九章 现代化新战略
第十章 现代化的总体设计
第十一章 农村现代化的起步
第十二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三章 工业化中突起的异军
第十四章 政治体制改革
第十五章 经济体制的转轨
第十六章 走向全面开放
第十七章 建立科教新体制
第四编 辉煌岁月(1992-2000)
第十八章 南方吹来春天的风
第十九章 市场经济终于植根中国
第二十章 经济市场化的难题及化解
第二十一章 国有企业改造
第二十二章 建立现代法治体系
第二十三章 “三个代表”学说:现代化的新方针
后论: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事业的贡献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七章 行会的现代性变异
行会作为封建社会城市手工业、商业的同业组织,在明代和清代前期已相当发达和普遍。鸦片战争后直至清王朝覆没,其间行会虽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某些冲击,却一直延续下来,并有较大发展。但是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增加,对外贸易的发展,城市经济结构和功能的外向化和资本主义化,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使通商口岸特别是上海、汉口、广州、天津等外贸中心城市的传统行会的组织功能逐步向着适应对外经济交往和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的方向转化。通商口岸行会的这一变化过程,实质上就是它们在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把自己从传统社会因素改造和调整为现代社会因素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情况,既体现了现代化对传统社会因素的批判继承关系,也体现了传统社会因素对现代化的某种潜在适应性。
第一节 变异的内因和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