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理学美学与文学研究/求索语言文学学术文库(求索语言文学学术文库)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两宋理学美学与文学研究/求索语言文学学术文库(求索语言文学学术文库)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哲学,中国哲学,宋、元哲学(960~1368年),
  品牌: 邓莹辉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00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562236474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求索语言文学学术文库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传统美学经过了一个十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主要在原始巫学、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与东渐之西学等文化形态的精神关怀和冲突之中推进,每一历史阶段,都跋涉在其各具个性特征的道路上,一般地兼备承上启下的传统因素,所谓冲撞与调和、守成与创新,是整个中国美学文脉的重要话题和文化方式”①。张法在《中国美学史》中对中国美学作了如下分期:“一是中国美学从远古向先秦的演化,揭示与中国审美意识相关的文化重要概念如何从原始思维进入理性思维。二是先秦中国美学相关的文化结构的形成和中国审美方式的确立。三是魏晋南北朝中国美学理论形态的产生,特别是中国式的理论把握范式的形成。四是唐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质的完成,以意境理论的出现和司空图《诗品》为标志。五是宋元中国前期审美境界继续发展并在后期文化转型新质的刺激下升腾上中国美学的顶峰,此以文人画理论为标志。六是明代审美新潮的出现和进入清代后的蜕变,即以李贽为代表的晚明思想到李渔的演变。七是从明代到清代中国美学理论在小说戏曲理论的冲击下出现的新质,及对中国美学整体理论的贡献。八是晚清以市民趣味为背景的士人生活趣味对美学理论的深度开拓。九是中国美学在前后期的冲突中走向整合,呈现了一个情况复杂的美学理论总结期。”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两宋理学的演进与理学美学的特点

第一节 两宋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理学”概念辨析

二、“理学”在宋代的嬗变

第二节 理学美学的立论前提

一、理学作为美学文本的可能性

二、理学美学的内涵

第三节 理学美学的特质

一、理学美学是一种哲学美学

二、理学美学是一种伦理美学

三、理学美学是一种境界美学

第二章 学美学范畴的确立

第一节 道(理):美的逻辑本原

一、道的起源与嬗变

二、理学之“道”

三、理学之“道”的审美呈现

第二节 气:美的实体构成

一、“气”的起源

二、宋代的“气”论

三、“气”与美的关系

四、养“气”

第三节 文:美的直观表象

一、“文”的演变历程

二、理学之“文”的含义

三、理学之“文”的功能

四、理学家的作“文”方法

第四节 乐:美的终极关怀

一、“乐”的含义

二、追寻“孔颜乐处”

三、达到“至乐”的途径

第三章 理学美学之基本框架

第一节 理学美学创作论

一、“平淡自摄”:创作心境

二、“感物道情”:艺术生发

第二节 理学美学风格论

一、“自然”,理学的风格美学

二、“平淡”,理学的审美基调

三、“理趣”,理学的艺术精神

四、“气象”,理学的艺术境界

第三节 理学美学境界论

一、“天人合一”境界的哲学意蕴

二、理学人格的体现

三、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途径

第四章 理学家的文学创作与批评

第一节 理学家的文学创作

一、北宋五子的文学创作

二、南宋理学家的诗文创作

第二节 理学家的鉴赏与批评

一、屈原:在误解与理解之间的诗人

二、陶渊明:理学视阈的人格典范

三、杜甫:是非难言的一代“诗圣”

……[看更多目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