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研究

分类: 图书,语言文字,语言学,语文教学,
品牌: 高晓芳
基本信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页码:301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7100052556
·条形码:9787100052559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现代外语教育是中国历史上外语教育的延伸,究竟中国正式的学校外语教育源于历史上哪个时期,如何统合演进,各个时期甚或同一时期内,不同学堂之间,其外语教育有些什么特点,成就与影响如何,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
本书从语言学人手,采用史料考据的实证方法和横向参照的比较史学方法,考察晚清外语教育实践的基本事实与规划得失。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展开。微观方面,考察了四所典型的外语学堂,并于与同期有代表性的其他类学堂进行对比,关注其外语教育实践的基本事实,既有对办学背景、历史沿革、机构组织、师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考试等内容的细致描写和客观梳理,也有对教学成就、影响和特点的深入分析与总结。宏观考察关注晚清的外语教育规划,包括晚清政府在实施外语教育过程中发挥的职能、相关政策、经费来源、开设外语的语种和比例、外语教育与汉语教育的关系、成效、得失等。本书研究这一段外语教育既具有语言学方面的意义,也具有教育史和文化史方面的意义。
媒体推荐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研究》(2005)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修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调整文字、章节,二是补充内容,增加了第五章“洋务外国语学堂与其他学堂的比较”。
2002年9月,我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师从李宇明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方向为应用语言学的历史及理论。同年年底在导师指导下确立学位论文选题。从这个时候起,我开始关注和认真思考本世纪以前,亦即近代外语教育的基本状况。中国现代外语教育是中国历史上外语教育的延伸,究竟中国正式的学校外语教育源于历史上哪个时期,如何统合演进,各个时期或同一时期内,不同学堂之间,其外语教育有些什么特点,成就与影响如何,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我素来喜爱历史,于是开始收集、阅读中国近代甚至更早时期外语教育的材料,想探究竟。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首先要感谢导师李宇明先生和师母白丰兰女士。恩师治学严谨,博识睿智,师德高尚。论文在选题、框架、资料收集、开题和撰写的各个环节,无不得到了他的悉心指导与及时帮助,使之避免了很多文字甚至内容上的错误。答辩结束之后,恩师非常关心论文的修改,经常问及进度,给予指点,有一次还利用去福建出差的机会,从马尾博物馆为我收集有关福州船政学堂的资料,并从北京带至武汉。此次书稿出版之际,又于百忙中抽出极为宝贵的休息时间欣然作序。恩师公务繁忙,却总是把学生的学业记在心上。这些点点滴滴的事让我感到师恩如山。联想到几年来师母不仅从学业上鼓励我,更从生活上关心我,我愿借此机会向恩师和师母真诚地道一声“谢谢”。
感谢姚小平、陈章太、于根元、李晓华、邢欣、刘润清、巴三峡、胡永虹、干新民等老师。他们在论文开题会、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会上,或给予我学术指导,或提供资料线索,或给予查阅资料的方便。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极大地提高了书稿的写作效率。
感谢赵雪、冯学锋、邹玉华、张春、陈红、胡芳、王碧慈等学友。他们中有的在国外或国内其他城市工作、求学,曾不厌其烦地帮我搜寻、复印并寄发资料,有的则与我同窗共读,相互的学业切磋、探讨时常予我学术灵感。本书的成果中也包含他们支付的友情成本。
本书得以面世,承蒙商务印书馆的厚爱。感谢周洪波先生为本书出版付出的努力。感谢责任编辑孙述学先生,他在耐心校改书稿的同时,还给予我足够的时间自由。
寒来暑往,两地奔波的求学路上以及论文的写作、修改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我的母亲、丈夫和儿子。他们的挚爱、宽厚和幽默让我有充沛的精力和愉悦的心情夙夜爬疏,终将所思所想汇集成册。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依据的文献史料
五、指称外语的词语
……[看更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