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文化,文化理论,
  品牌: 向云驹

基本信息·出版社: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页码:332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805967504

·条形码:9787805967509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全面介绍和研究了有关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涉猎广阔,逻辑清晰;结构严谨,体系完整;其中一些篇章雄厚、深刻、沉甸甸。应该说,本书为我们文化遗产学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可信的依靠。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这个对中国人十分陌生的名词,是联合国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中新提出的项目和概念。怎样站在全人类和全世界的高度理解“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它的价值和形态是什么?如何对此种遗产进行分类与保护?联合国为什么要对它进行世界性的保护?这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怎样欣赏和鉴别这种新型遗产?

本书全面介绍和研究了有关口头和非物质产的概念,联合国保护之的由来;“人表作”评定的国际标准,此种遗产“申遗”的程序,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分类,科学评价,口头和物质遗产的形态与价值,中国的研究与保护等。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诠释。全书分为原理论与形态论两大编共十一章。这是我国也是全世界关于此一遗产的第一部系而理论的著述,为我们认识人类文化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简介向云驹,男,土家族,1956年出生于湖南湘西。1971年参加工作,从事文艺。198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获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起在国家文化部工作,曾任《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多年。现为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主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大学兼职教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曾获文化部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曾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在文学、美学、文艺理论与批评、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新闻学、杂文散文写作等多个领域有深入研究和较多成果,获过国家级新闻奖、文学评论奖、文艺理论奖、杂文奖、发表论文百余篇,多篇长文被《新华文摘》转载:重要著作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记者的双刃剑》、《中国少数民族原始艺术》、《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合著)、《企业文化与企业现代化》等。

编辑推荐本书全面介绍和研究了有关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涉猎广阔,逻辑清晰;结构严谨,体系完整;其中一些篇章雄厚、深刻、沉甸甸。应该说,本书为我们文化遗产学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可信的依靠。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这个对中国人十分陌生的名词,是联合国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中新提出的项目和概念。怎样站在全人类和全世界的高度理解“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它的价值和形态是什么?如何对此种遗产进行分类与保护?联合国为什么要对它进行世界性的保护?这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怎样欣赏和鉴别这种新型遗产?

本书全面介绍和研究了有关口头和非物质产的概念,联合国保护之的由来;“人表作”评定的国际标准,此种遗产“申遗”的程序,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分类,科学评价,口头和物质遗产的形态与价值,中国的研究与保护等。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诠释。全书分为原理论与形态论两大编共十一章。这是我国也是全世界关于此一遗产的第一部系而理论的著述,为我们认识人类文化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令人耳目一新。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人类的文化遗产/8

二 人类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研究/10

三 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16

第二章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范畴

一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界定/21

……[看更多目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