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使命:一个高新人15年工作实践思考(科技创业丛书)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创新使命:一个高新人15年工作实践思考(科技创业丛书)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经济,中国经济,地方经济,
  品牌: 杨平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页码:313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43930242

·条形码:9787543930247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丛书名:科技创业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作者简介杨平,60年代,湘人,大学,硕士,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创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湖南大学MBA导师。发表、参与众多有关高新区建设方面的论文、软课题及文章。1986年起任共青团株洲市委副书记、株洲市青联主席。1992年起历任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社会工作部部长、政法委书记、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中共株洲市委常委。

编辑推荐本书基于创新的主线,从中国高新区15年来的制度创新、企业家创新、文化创新等进行了十分系统的梳理和思考。仔细阅读,加之珠玑般随处可见的案例链接,中国高新区15年的创立、建设、成长、发展画卷,在创新这根闪烁的主线串连下,历历在目,令人感叹,内心充盈着澎湃的激情和昂扬的张力。

目录

序言

自序

第一章中国高新区的现状及创新属性

第一节 中国高新区15年创新发展的现状

一、中国高新区在荒芜中创新性建立

案例1 在荒丘和菜地上白手起家的高新区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在荒丘和菜地上白手起家的高新区

国家高新区的创建,在上文中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其过程是异常艰辛

的,只有我们高新人自己才能真正体会其中拓荒创新的艰难和意义。建区之

初,面积只有几平方千米,而且处在城郊;但就是在这样的荒凉之地,国家

高新区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以我最为熟悉的株洲高新区为例。1988年,株洲在湘江上建成了第一座

大桥——湘江一桥。这座大桥,承载着株洲人的一个梦想——向河西拓展。

而这座大桥的建成,不仅使株洲人拓城的梦想成真,更为株洲新兴工业的发

展搭建了一个大舞台,催生出欣欣向荣的河西新城区。1992年,作为湖南省

两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的株洲高新区,就在河西新区正式成立了。

株洲高新区是在株洲市河西园艺场的一片荒丘和菜地上起步的,创立伊

始工业和商贸基础都非常薄弱。只有2 O万元启动经费的第一代拓荒者一开

始就从硬环境建设着手,强化投资大环境观念,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高新

区建设,为招商引资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株洲高新区辖区面积35平方千米,政策区8.8平方千米,.起步区5.78平

方千米。当时的管委会临时租赁了一栋村级组织的办公楼。中央与省市也不

可能按过去计划经济年代投入大规模的政策性资金,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株

洲高新区决定走激活民间资本、大力招商引资的路子,并将自己的产业发展

思路确定为“提升改造、培养孵化、引进发展”;积极运用好国家级高新区

这个平台,通过制定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大力支持河东两园(高田

心科技工业园、董家塅科技工业园)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更新,以高

新区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使株洲的传统工业再现活力。

14年来,株洲高新区累计投入资金上百亿元,在21平方千米的热土上再

造了一座活力之城。财政收入从1992年的93万元到2 0 0 5年的6.9 7亿元

,超过河东5个老城区的总和;工业总产值2005年达到245亿元。蜿蜒狭窄的

乡村小道演绎为“一环两带”、“六纵四横”的道路骨架,不规则的稻田演

变成高起点规划、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炊烟四起的村落突变为现代化都市

区域的星级宾馆,荒丘洼地上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标准厂房,高科技企业纷纷

落户区内,高新技术项目也纷沓而来。湘江仍流淌不息,却更清澈;高新区

依然还是高新区,内容已更丰富:发展的步伐是快速跨越,高

……[看更多书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