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痛与弥合--托妮·莫里森小说母爱主题的文化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博士文库)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伤痛与弥合--托妮·莫里森小说母爱主题的文化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博士文库)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文学(旧类),文学理论,综合,
  品牌: 朱荣杰

基本信息·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243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810912941

·条形码:9787810912945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丛书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博士文库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托妮·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惟一一位宋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享誉世界,在美国更是家喻户晓。莫里森从1970年发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到1998年出版《天堂》,在短短的28年间共有7剖长篇小说问世,每部都紧密围绕着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历史命运来展开故事情节,时而凄婉,时而悲壮,共同构成了史诗般荡气回肠的篇章。这些作品不仅其故事读者爱不释手,而且在主题思想的拓展和在写作手法的创新等方面也有不少独特之处,让很多评论家和同辈作家交口称赞。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借鉴了女性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的一些理论,但在论述上还是以莫里森的著述为基础,力图通过详细的文本分析,阐述莫里森赋予黑人母爱的特殊含义以及通过重构黑人女性的历史和文化来抵制主流文化的霸权和种族内部的性别和阶级压迫。本书在论述时,大体按照莫里森作品的先后顺序来按排章节,主要原因是笔者认为莫里森的母爱主题在七部作品中的发展脉络较为清晰,前期作品重在“失落”带来的“伤痛”,后期作品中“伤痛”依然存在,但重在“弥合”。“泛母爱”思想在最后两部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表明她对黑人文化和女性命运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

作者简介朱荣杰,1971年生,河南郑州人。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后留校任教。1996年获硕士学位,20O4年获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优秀博士论文。现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现当代文艺批评理论。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女性主义文论译著1部,参编英美文学教材5部、字典2部。

媒体推荐书评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建立于1949年,学科体系健全,是全国和全军的重点学科,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近30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教学质量上乘,在全国英语统测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科研学术活跃,学风严谨,成果丰硕。

本文库是部分博士在国内各名牌院校知名学者教授指导下精心撰写的学术著作,计划每年出版5本,敬请关注。

编辑推荐这是由一篇博士论文改编而成的学术专著,全书以英文的形式呈现。本书认为,黑人文化被强加的失根症与主动的寻根特征是解读莫里森作品母爱主题的一个关键,但却一直为人们所忽略。本书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探询莫里森母爱主题在七部小说中的发展、深化及其文化寓意。

目录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Origin ofthe Study

1.2 Maternal Love as a Trope

1.3 Morrison's Black Feminist Thinking

1.4 Format Ofthe Research

Chapter Two Cultural Dispossession

……[看更多目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