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繁华

分类: 图书,文学(旧类),文学理论,文学评论与研究,各时代文学评论与研究,
品牌: 王德威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页码:30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806785116
·条形码:9787806785119
·包装版本:2006-04-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王德威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著名文学评论家、克伦比亚大学东亚学系教授、系主任。本书稿是一部文学评论集,作者以北京、上海、香港、台北四座都市为中心,选取四地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进行评论,视野开阔、文笔老到、见解深刻。本书通过城市与作家的密切互动来探讨城市的发展脉络,把这四座大都市近百年中所经历的迂回曲折和所引发的丰富想象,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论而一一展现出来,使读者有可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反思、回味眼前的繁华,从而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历史通透感。
城市与文学是现当代文字研究的重点之一。针对这一议题,过去十多年我曾写下不少文章,现在选编成为一集,交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城市与文学是现当代文字研究的重点之一。本书作者针对这一议题,将多年写成的文章选编成为一集,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这些文章基本围绕四座城市——北京、上海、香港、台北——而作。藉着文学,尤其是小说,我探勘这四座城市的历史脉络、城市与作家的密切互动,也描述文字所演义的都会丰采。书名“如此繁华”,无非点出城市一文学的本色。北京、上海、香港、台北这些年所曾历经的转折,和所引发的丰富想象,足以让我们思索城市的盛世往往有若传奇,而传奇背后的种种跌宕起伏,尤其耐人回味。
这些文章基本围绕四座城市——北京、上海、香港、台北——而作。藉着文学,尤其是小说,我探勘这四座城市的历史脉络、城市与作家的密切互动,也描述文字所演义的都会丰采。书名“如此繁华”,无非点出城市一文学的本色。北京、上海、香港、台北这些年所曾历经的转折,和所引发的丰富想象,足以让我们思索城市的盛世往往有若传奇,而传奇背后的种种跌宕起伏,尤其耐人回味。
《洛阳伽蓝记》里的洛阳、《东京梦华录》里的汴京、《扬州画舫录》里的扬州:一晌繁华过后的痕迹,唯有文字。某一天,王安忆《长恨歌》里的上海、张北海《侠隐》里的北京、董启章《V城繁盛录》里的香港,及朱天心《古都》里的台北,或将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对这四座城市的最佳回忆?
本书原在香港出版,收于刘师绍铭主编的天地出版公司散文系列——虽然绝大部分的文字都是学术论文。承蒙华东师范大学罗岗教授、上海书店出版社王为松先生的热心主催,现在推出简体版本,内容方面也有所更动:增加了论述北京的文字,论上海和台北的部分则重新编订。谨此,再向刘绍铭教授、天地出版公司颜纯钩先生、罗岗教授、王为松先生,敬致谢意。
作者简介王德威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著名文学评论家、克伦比亚大学东亚学系教授、系主任。本书稿是一部文学评论集,作者以北京、上海、香港、台北四座都市为中心,选取四地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进行评论,视野开阔、文笔老到、见解深刻。本书通过城市与作家的密切互动来探讨城市的发展脉络,把这四座大都市近百年中所经历的迂回曲折和所引发的丰富想象,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论而一一展现出来,使读者有可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反思、回味眼前的繁华,从而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历史通透感。
媒体推荐书评
像王德威,他很红,当年大家不认识他,现在他的学问在美国研究中国
文学的人中排第一位,在台湾和内地来说都很了不起。他把我的东西发扬光
大,我夏志清下来以后,他就是我的接班人了。
王德威在念书方面是超过前人的,他大陆、台湾、香港的作品都看,看
得眼睛部坏了,写了那么许多有影响的著作,很不简单啊。
——夏志清
王德威涉措广、起落有据,因此行文信心十足,不必以文评“切口”为
脂粉,也眉目分明,自得风流。
王德威文字有奇气、有识见,瑰丽、细腻、幽默之余,还征信昭昭。学
术论文,堪可一读再读者不多,他是个难得的例钋。
——刘绍铭
编辑推荐本书作者王德威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著名文学评论家、克伦比亚大学东亚学系教授、系主任。本书稿是一部文学评论集,作者以北京、上海、香港、台北四座都市为中心,选取四地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进行评论,视野开阔、文笔老到、见解深刻。本书通过城市与作家的密切互动来探讨城市的发展脉络,把这四座大都市近百年中所经历的迂回曲折和所引发的丰富想象,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论而一一展现出来,使读者有可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反思、回味眼前的繁华,从而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历史通透感。
目录
序
北京篇
荒谬的喜剧?
——《骆驼祥子》的颠覆性
世俗的技艺
——阿城伦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老舍于1899年出生于一个穷困的满族家庭。其时满族的出身早已不再能
保障其社会特权及前程。老舍的父亲是卫戍紫禁城的卫士。庚子事变时,光
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已先一步西逃,老舍的父亲却莫名其妙地死于紫禁“空”
城保卫战中。老舍和他的母亲在极侥幸的情形下,身免于难。值得注意的是
,在老舍的回忆中,这些幼时的心灵创伤所引起的讪笑多于悲哀。当他叙述
他父亲为一座空洞的皇城所作的牺牲,以及他自己出乎意料地虎口脱险的经
历时,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悲怆,还有一种无边的荒谬感。
这种荒谬感成为老舍作品中幽默的基调。老舍的笑不仅针对一个充满非
理性的世界而发,也针对陷于这一世界的老舍本人而发。他不仅对表面可笑
的题材大肆发挥,而且要刺探那些原应引起愤怒和眼泪的题材里的喜剧潜流
。当老舍以自嘲的口吻,叙述自己作为民国时代满族边缘人的生涯、贫困的
家庭环境、孤身任教海外的经历(1924-1929),以及他(由于在英国教书及在
美国旅行)错过中国近代史上两次最重要的事件——五四运动之后的岁月和
中共取得大陆政权——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听到这种模棱两可的讪笑声。
但老舍或许是在“文革”中才爆发出他最令人瞠目结舌的笑声吧?在被
抬捧为“人民艺术家”多年之后,老舍在“文革”高潮中发现自己成了“人
民”的敌人。当一切事物突然被剥夺了原有秩序及理性后,世界上唯一剩下
的,大约只是夹杂着阵阵鬼魅磔笑的无限混乱而已。老舍的自溺而死或许并
非意外。对“笑王”而言,自杀总结了他充满反讽意味的笑的哲学。自杀将
他的嘲讽(及自嘲)中所含的自我毁灭倾向推向极端;自杀也同时对他在生活
中所经历过的种种荒唐事件,表明了一种最终的蔑视。
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