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文集第5卷:现代学人与学术

分类: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工具书,论文集,杂著,
品牌: 余英时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474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63358692
·条形码:9787563358694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余英时文集第5卷:现代学人与学术》内容主要涉及现代学人与学术。具体介绍了钱暮、陈寅恪、胡适、牟宗三先生、顾颉刚、洪业、费正清、林语堂等人极其学术、著作等。
作者简介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O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堕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现居美国。
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
编辑推荐《余英时文集第5卷:现代学人与学术》是著名学者余英时文集的第五卷。
目录
第五卷 现代学人与学术
钱穆与新儒家
一生为故国招魂
——敬悼钱宾四师
《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自序
附录:钱宾四先生论学书简
犹记风吹水上鳞
——敬悼钱宾四师
寿钱宾四师九十
《钱穆先生八十岁纪念论文集》弁言
越过文化认同的危机
——《钱穆与中国文化》序
新亚精神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检讨与前瞻》序言
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
陈寅恪与儒学实践
试述陈寅恪的史学三变
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
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
后世相知或有缘
——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谈起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序
附录一 《中国哲学史大纲》与史学革命
附录二年谱学与现代的传记观念
从《日记》看胡适生平的几个疑案
胡适“博士学位”案的最后判决
学术思想史的创建及流变
——从胡适与傅斯年说起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梁漱溟先生
追忆牟宗三先生
我所认识的钱钟书先生
顾颉刚、洪业与中国现代史学
顾颉刚的史学与思想补论
——兼答唐文标先生的《文字障》
谈郭沫若的古史研究
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敬悼严耕望学长
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
费正清与中国
香港与中国学术研究
——从理雅各和王韬的汉学合作说起
试论林语堂的海外著述
我走过的路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钱先生自能独立思考以来,便为一个最大的问题所困扰,即中国究竟会不会亡国?他在新亚书院多次向我们同学讲演,都提到梁启超的“中国不亡论”。曾在他少年的心灵上激起巨大的震动。这篇文字主要是以“沧江”和“明水”两人一问一答的方式写成的。“明水”提出种种论证指出中国随时有灭亡的危险,而“沧江”则逐条反驳,说中国绝无可亡之理。两人的问答一层转进一层,最后说到了中外的历史,中国的国民性,直到“明水”完全为“沧江”所说服才告结束。后来我们读《饮冰室文集》,才知道“沧江”是梁启超,“明水”是汤觉顿。这篇文字的题目也不是《中国不亡论》,而是《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最初刊在宣统二年(1910)的《国风报》上。1910年,钱先生才十六岁,他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文化意识至迟已萌芽于此时,也许还可以追溯得更早一些。梁启超这篇文字在当时激动了无数中国青少年的国家民族的情感。后来我读到左舜生的《我的少年时期》,也提到他和一位同学夜读这篇两万四千字的长文,至于欲罢不能而热泪长流。但是钱先生和大多数青少年读者不同,他读了此文之后没有走上政治救国的道路,而转入了历史的研究。他深深为梁启超的历史论证所吸引,希望更深入地在中国史上寻找中国不会亡的根据。钱生以下八十年的历史研究也可以说全是为此一念所驱使。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