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第3版)(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

分类: 图书,心理学,综合,
品牌: 莎伦·布雷姆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页码:388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115138796
·条形码:9787115138798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丛书名: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亲密关系》(第3版)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它探究了长期以来诗人、剧作家、哲学家,乃至医学家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和论断。由于数千年来科学家对亲密关系研究的忽视,当通俗心理学占据了关系学的主导地位时,人们对人际关系的了解和领会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然而,最近20年中,如本书所记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然,我们不能期望这一本书能够取代通俗心理学家在电视上的夸夸其谈,或阻止书店中庸俗心理学书籍的猖獗泛滥。但是,它到少使得人们对关系科学的认识向着更加学术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它将使我们对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理解、沟通、亲密、依恋、伴侣选择、嫉妒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亲密关系》关注的所谓“亲密关系”,即指人们的思想、感受与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是如何相互联系。为了探讨这个问题,作者们综合了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多个分支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作为活跃在社会心理学界的学者,他们本着严谨的态度,在上述众多领域中寻求平衡,融会贯通,研究了“先天因素”与“后天培养”的相互作用。
媒体推荐书评
本书探究了长期以来诗人、剧作家、哲学家,乃至医学家对亲密关系的
理解和论断。由于数千年来科学家对亲密关系研究的忽视,当通俗心理学占
据了关系学的主导地位时,人们对人际关系的了解和领会往往是肤浅的,甚
至是错误的。然而,最近20年中,如本书所记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发生了
重大的变化。它将使我们对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理解、沟通、
亲密、依恋、伴侣选择、嫉妒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彭凯平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
亲密关系在我们的生命中占有显而易见的中心位置,但只是在近几十年
中,它才发展成为一个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及规范。而推动这一领域研究发
展的是莎伦·布雷姆的《亲密关系》。她的著作不仅单册销量最为成功,而
且广泛地影响了教学人员和学生们,通过她极为有效的表述,研究人员看到
了这一领域的意义所在。她的著作之所以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是因为本书不
仅因其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得到业界同仁的尊重,还由于其易于阅读理解、充
满感情而受到学生读者的欢迎,对他们而言,阅读她的著作已经成为一种乐
趣。
——菲利普·津巴多
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
我们试图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协调而直接的方式来描述关系科学。
本书所传达给读者的是重要的发现,主要的理论视角及该领域目前的一
些问题。展示了关系科学与读者日常生活的关系,鼓励人们进行思考和分析
,但并不对行动进行诊断。
——本书作者
编辑推荐有什么比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更为重要的事物吗?亲近的关系总能引发好奇心与评论。《亲密关系》(第3版)这本书探究了长期以来诗人、剧作家、哲学家,乃至医学家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和论断。著者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协调而直接的方式来描述关系科学。它将使我们对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理解、沟通、亲密、依恋、伴侣选择、嫉妒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目录
第一部分 亲密关系研究导论
第1章 关系的要素
亲密关系的性质和重要性
亲密关系的性质
归属的需要
文化的影响
……[看更多目录]
序言我们中国人往往自诩是“关系专家”,能够自如穿梭于纷繁的关系网络,善于巧妙运用复杂的人际关系。表面上看也确实如此,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人在“关系”方面的书籍、理论层出不穷。然而,当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考虑“关系”的实证问题时,我们便茫然了。假设一个心理学家向100个学生提出下面两个问题,你能想像出他们的回答会是什么样子吗?
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你要到一个荒岛上生活,只能在你的各种亲密关系中(父母、兄弟姊妹、好朋友、同学、同乡、同事等等)选择一个人同行,你会选择谁?
第二个问题是:当你的父母、配偶、孩子、最好的朋友一起落水,只有你会游泳,而你只能救其中的一个人时,你又会选择谁?
不过,在关系科学上的无知不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就以爱情为例吧,虽然数不胜数的诗人和作家或热情讴歌赞美,或理性分析批判,总结出一个又一个爱情真谛,但我们对这个奇妙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因理解得似乎并不深刻。是性格相似的人容易相互吸引,还是性格互补的人更容易坠入爱河呢?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超越性欲的柏拉图式的恋爱?情侣之爱与舐犊之爱究竟有什么不同?
在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各种人际关系中,你又是否注意到了两性差异?是不是女人比男人更爱嫉妒?男性和女性对关系的感知和体验方面有那些不同?男人真的来自火星、女人真的来自金星吗?所有这些问题都和社会心理学中的亲密关系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过去的20年间,社会心理学从单纯地关注认知、思维、决策等理性过程的维度逐渐扩展到人类的情感、关系等感性课题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学家在过去20年关于情感和关系的研究中所收集的数据和进行的科学论证,可能已经超越了我们中国两千年来在关系这个问题上的分析和判断。另外,亲密关系研究中的一个不为人知的挑战是,由这个研究课题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人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判断其研究价值和意义。但我们必须强调科学研究讨论的是一般规律,而不是某个人的具体想法和行为。也就是说,不能依据个人喜好来判断价值。所以我们希望在阅读《亲密关系》这部著作的时候,读者能更多地运用理性思考,而不要单纯以情感作为评判标准。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它探究了长期以来诗人、剧作家、哲学家,乃至医学家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和论断。由于数千年来科学家对亲密关系研究的忽视,当通俗心理学占据了关系学的主导地位时,人们对人际关系的了解和领会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然而,最近20年中,如本书所记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然,我们不能期望这一本书能够取代通俗心理学家在电视上的夸夸其谈,或阻止书店中庸俗心理学书籍的猖獗泛滥。但是,它至少使得人们对关系科学的认识向着更加学术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它将使我们对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理解、沟通、亲密、依恋、伴侣选择、嫉妒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本书关注的所谓“亲密关系”,即指人们的思想、感受与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为了探讨这个问题,作者们综合了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多个分支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作为活跃在社会心理学界的学者,他们本着严谨的态度,在上述众多领域中寻求平衡,融会贯通,研究了“先天因素”与“后天培养”的相互作用。
特别要提醒的是,如果你已经习惯了通俗心理学家把个人观点当作科学事实,用华丽辞藻取代严谨分析的惯常做法。那么,在阅读本书时,你不仅要适应科学研究的表达方式,更要理解科学家们在争论“关系”原理和甄别伪科学时的执着。
我相信,这本书能同时引起外行读者、学生和学者对整个领域的兴趣。可以理解,书中难免出现某些读者不感兴趣的话题,以致这些读者可能偶尔感到,本书不太合他们的口味。不过,如果耐心多读一两页,便会发现,当再次随同作者回到主要问题上时,你已经获得了对亲密关系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科学总能广泛地吸引公众,而通俗理念往往只被信奉者所接受的原因。
彭凯平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
文摘书摘
性认同差异。性别差异指的是男性女性天然的生理性区别,而性认同差
异指的是在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和心理性区别。区分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
或性认同差异不是容易的事,但是性认同角色——对正常男性和女性的举止
模式的文化预期——无疑就是性认同的差异。男人通常占据主导地位、主观
武断,女性则热情而善于表达。但是,这些预期仅符合一半的人群。我们中
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双性认同的,同时拥有工具性(任务为导向的技能)及表达
性(社会性和情感性的能力)。事实上,人们在工具性和表达性方面能力有高
有低,但传统的性认同角色鼓励的是专长于其中之一。
这种专长在亲近的关系中是有缺陷的。与较不循规蹈矩、双性认同的人
相比,在首次见面和以后的婚姻中,遵从传统性认同角色的两性是不会同样
喜欢彼此的。这也许是因为表达性使人在亲密关系中更具回报性,而工具性
会促进个体调整适应能力,只有双性认同的人才能同时拥有这两种才能。
人格。人格特征是人们在整个生命中稳定的思想、情感和所表现出来的
行为。外向、易于相处、善解人意会产生良好的关系,而神经质的人对伴侣
关系会较不满意。这些特质将长期影响与其他人相处时的情绪。外向、好相
处的人会是快乐热情的,而神经质的人会感觉恐惧或负疚。
自我概念和自尊。我们的自我概念包含了我们对自己全部的认识和感情
。在交往过程中,我们从别人那里寻求对自己的鼓励和赞许的反应,以及与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相一致的反应。自我强化是自发及情绪性的驱动力,而自
我一致性是有意的和认知性的。这些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在具有消极自我概念
的人身上,两种动机是如何并存的,这些人喜欢表扬却又不相信表扬。
通常人们会寻找支持他们已有的自我概念的伴侣。尽管拥有消极自我概
念的人会与表扬赞许自己的人约会,他们却更喜欢配偶告诉自己:自己不够
好。这样的自我评价部分地是来自于与他人的交往。自尊是一个主观的判断
,一种社会伎俩,反映的是我们与他人关系的质量。当别人认为我们好而且
看重与我们的关系,我们的自尊就会很高。但是当我们判断我们对他人没有
任何吸引力——如果别人不太关心我们是不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部分——我
们的自尊就会降低。因此,我们的自我概念来自于我们的人际关系,同时又
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
P30